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媒体 > 展会新闻 >
通知公告
展会新闻
论坛会议
展商风采
展会图片
合作媒体
宣传推广联系
观众注册指南

罗杰:在体育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的道路上,没有“天花板”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4-05-25点击:
        引子/2024(第41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体博会”)正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时隔13年重回成都,中国体博会究竟与这座举世闻名的体育名城擦出了怎样的火花?下届体博会将移师哪里,又是为何?
 
        5月25日,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在2024中国体博会新闻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系列创造历史的展会数据表明了行业回暖的温度;同时,行业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将不会遇到“天花板”的限制。
 
        以下是本次采访的文字实录。
 
 
        Q1:回顾本届展会就不得不从22日的“论坛日”展开。和往届相比,本次以“绽放体育新力量”的第十一届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有何不同?您如何理解体育产业的“新力量”?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综合性展会,中国体博会又是如何助力这些新力量绽放的?
 
        A1:在新时期,我国体育消费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拉动整体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方面,体育消费兼具新兴消费与大健康消费双重风口作用,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体育领域要不断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体育强国新阶段明确战略方向,引领体育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因此,从主题拟定到议程设置,都围绕在“新”和“消费”这两大关键词上。
 
        通过以体育产业交流大会为代表系列论坛、会议紧握时代脉搏,汇聚行业专家学者,围绕热门议题,全面、客观地解构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与“消费”,起到行业智库作用。
 
        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渠道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注入坚定求新的信念。
 
 
        Q2:除了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外,本届体博会还有哪些论坛和活动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您会如何评价现在体博会的整体论坛活动设计框架?未来,现有框架体系是否会有明显改变?
 
        A2:本届体博会论坛活动整体框架没有变,但是内容越来越丰富、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有全国体育产业的交流论坛,也有细分领域的比如数字体育、青少年体育、场馆设施等交流论坛;同时,我们有项目协会主办的会议论坛,也有高校体育产业高峰论坛。展会期间,整体论坛会议数量达到了17项之多,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这既说明了各方对我们能力和价值的认可,也证明我们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思考。
 
        除了论坛会议,我们还有技术研讨,有回归展会“第一性”的商贸对接会,还有涵盖了羽毛球、棒球、健美健身、匹克球、篮球等多个项目的运动嘉年华活动。中国体博会的平台价值和影响仍有着强劲的势头。因此,对现有框架我是满意的,未来要在此框架上继续深耕。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过去我们的论坛会议,由原来的“论坛日”模式变成了如今的横跨整个展期,未来我们可以努力让论坛会议周期进一步拉长,比如形成“品牌周”。让体博会的智库作用进一步增强的同时,为更多的从业者提供交流思想,获取能量的平台。当然,这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体博会这一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另一个变化是,要回归展会的第一性。在体育产业交流大会上,李桦主席代表联合会发布了《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这里面有一组数据我非常关注,2023年全国体育采购规模有所下降。以2023年下半年为例,全国体育采购项目数共计5338个,采购金额为104.93亿元;而2022年同期采购项目5734个,采购金额158.03亿元。
 
        全国体育采购规模下降的原因,一方面,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应该发力的空间,比如要让商贸对接真正起到效果,还比如要让展会搭建起会员企业和政府、学校、体育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
 
 
        Q3:这是中国体博会时隔13年后,中国体博会再度落户成都。和13年前相比,您认为成都有何变化?在成都举办这届体博会,中国体博会收获到什么?
 
        A3:事实上这是联合会第七次来成都。从1999年到今年这届,体博会来了成都6次,这期间,我们还在这里举办过一届2021成都体服会。
 
        这七次,我都是亲身参与者。我感受到了成都巨大的变化。
 
        首先,1999年我们第一次来成都的时候,这里是一座只有六、七百万人的城市。现在成都已经是一座拥有2000万人的超级大城市,人口数量逼近北京,位居全国第四。我们都清楚,体育消费的基础是人口。成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这里的体育消费潜力巨大。
 
        其次,成都是一座年轻、时尚、富有活力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印记与体育非常契合。
 
        再次,通过过去几年的努力,成都现在是国内名符其实的体育名城。
 
        另外,还有大家很少关注的,成都这座城市对于海外观众的吸引力。开展前,我们统计的海外预登记观众数量是3600人;展会前两天就有超过2000人来到西博城参展。这两组数据在中国体博会的历史上都是非常高的。
 
        这些变化,印证了成都在过去十年间的成长,尤其是在体育和展览两方面的进步。本届展会的顺利举办,也有赖于成都近十年间的发展。
 
        说到在成都的收获,中国体博会先是从2021年的上海移师到2023年厦门,再来2024年来到成都,是希望通过“下沉”市场的方式,与更多城市展开合作,与更多地区形成联动。这次来到成都,对于中国体博会品牌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和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成都是新时代中国互联网经济、网红经济领先的城市,来到成都,对中国体博会增强C端元素和属性无疑是有意义的。依托于成都,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客户。
 
 
        Q4:上一届中国体博会被称作象征行业经济复苏的“标志性事件”,如今一年过去了,结合2024中国体博会的整体参展情况来看,您觉得行业是否真的“回暖”了?在您看来,目前,行业还存在哪些发展堵点?
 
        A4:2024中国体博会展览规模超过180000平方米,超过1600家体育用品企业参展,现场观众人数预计将超过10万人次,境外观众突破3000人次。在参展企业数量、参展品牌、产品品类均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与去年相比,增幅达到20%。毫无疑问,这组数据本身就代表这行业的“温度”。但行业发展其实还有一些堵点:
 
        1、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依旧存在;
        
        2、市场信心不足,避险情绪加剧,消费意愿下降;
 
        3、体育行业政策、法规层面可以更完善,可以更具备普惠性、前瞻性;
 
        4、体育制造业企业能够使用的金融“工具箱”还不够丰富;
 
        5、无形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加强;
 
        6、我们的体育文化积淀和青少年体育教育相对还是缺失。
 
 
        Q5:纵观行业的最近热词,“新质生产力”无疑成为了高频率关键词,那么,组委会最初对于本届展会践行“新质生产力”的设想,是否符合期待?站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角度,您个人又是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
 
        A5:正如开幕式稿件里所写的,无论是“四位一体”的展区架构,还是组委会配套会议论坛、系列活动、观众组成、传播范式的“四驱发电”,我们都向公众很好地传递和解读了——属于中国体育制造业语境下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创新,这是中国体育制造业企业从没停止过的尝试。但在过去,我们对于创新的理解更多局限在功能上、呈现形式上、实现途径上,但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数字化,还要绿色化、低碳化,更要符合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时代特征。这是我们过去短缺或者说不够重视之处。
 
        因此,未来整个行业要注意向产业链上、中、下游延伸,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伙伴加强沟通合作;整个行业要更注重产业间的融合;注重人才的培养、挖掘,从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的深度融合。
 
        走出展会,走进工厂,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升级和改变。在健身器材行业的工厂端,机械手已经普遍应用了。近两年,随着5G技术的成熟,机械手的精度和应用场景范围进一步扩大。过去,一台跑步机流水线大约需要40多人;现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下,一台跑步机流水线最少只需要18人。
 
        事实上,联合会也在努力完成数字化转型。这届展会超过180000平方米规模的成绩——实际上在一线负责招商工作的人员只有4人。这都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升级。
 
        另一方面,行业要践行“新质生产力”,其本质意义在于:让体育融入老百姓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站在体育制造端角度来看,行业所能达到的水平或许有“天花板”,但若是站在体育服务端角度来看待,行业其实没有所谓的“天花板”限制。
 
 
        Q6:展前,您曾说“供需对接”将会是此届展会的一大布局重点,组委会也曾预测2024中国体博会的贸易订单或将达到新的量级——请问,今年展会海外观众、海外展商的回归,给本届展会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下一届展会,对于海外客户的拓宽,组委会是如何计划的?
 
        A6:从“出海”角度而言,中国体博会“出海”的需求,重点不在于海外参展商的招纳,而是在于招纳大量的海外采购商,这也是此次许多国内参展企业选择报名参展中国体博会的第一诉求。海外观众的回归对参展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跨区域经营、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有积极意义。对体博会而言,1999成都体博会之后,是我们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拐点——自那以后,体博会对自身的认知与定位都发生了变化。
 
        让我们夯实国际化展会定位的同时,内部再度坚定和升维了我们对当下展会内容体系的认知。另外,海外观众回归也是后疫情时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体育制造业、乃至体育产业的窗口。
 
        因此,我们也在展前不断提升海外宣传力度,为吸纳海外买家报名,做了诸多海外新媒体的宣传铺设工作。参展商对于海外买家的需求量很大,本届中国体博会的海外买家数量也超出了预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成都可以成为一座具有外贸属性的城市。
 
 
        下一阶段,我们势必要推动中国体博会成为体育资源交互的一个平台:
        一是联合会要坚持走出去,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仅需加强境外观众的定向邀请,并做好展会期间的相关配套及定制化服务;
        三是我们在选择举办城市时,对于交通条件、住宿条件、国际化形象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
 
        Q7:请您结合2024中国体博会各个展区的趋势新品,谈谈您觉得行业中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区域?您认为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A7:目前国内体育消费市场处于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叠加的复杂态势中,需要因地制宜地观察与看待:
 
        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意愿和需求类目是同步增加的,体育消费升级态势显著;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二线城市又有消费信心不足的局面和消费降级的态势。不过,虽然高阶市场有消费降级的态势,但体育消费有明显的“口红效应”,也就是低金额、短时间、高满足感。因此在消费降级区域,体育和电影、电子竞技、电子游戏、美妆等品类不降反升。
 
        因此,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国内绝大多数区域都有很好的机会。
 
        如果一定要说新兴区域的话,从中长期来看,相比较风险系数,海外市场的机会依旧很大:根据《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相关数据,2023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市场中,美国依然排名第一,2-10名分别是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前十中,大部分国家的出口额都在下降,而且降幅不小;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增幅却非常高。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是中国体育制造业进一步升级的沃土。
 
 
        同时,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数字化方面,其实都存在着巨大的机会和空间,尤其是叠加现在的AI(语言大模型)技术,科学健身、科学指导、科学运动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与此同时,在今天的大文旅时代,体育旅游的机会也非常大;在老龄化时代,体育康养、医体结合同样存在机会。
Q8:政府事业体育专区和运动嘉年华活动专区作为2024中国体博会的两大亮点展区,此次备受关注——在下一届中国体博会,是否还会保留这样的设计?
 
        A8:政府事业体育专区肯定会保留,原因有三:其一,是为政府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提供展示的窗口;其二,是加强政企合作、形成会员单位、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拉近政府同大众的距离;其三,形成了不同城市和省份之间的互动、联动,激发了产业集群、跨区域分工的化学反应。
 
        运动嘉年华活动专区是否保留,会根据南昌的C端人群特点而定,大概率保留,原因也有三:一是随着活动越来越多,从观展便利性的角度考虑不宜过度分散活动区域;二是增加C端元素,强化体博会的C端属性,适应行业和企业DTC(直面消费者)战略;三是让更多面向C端的企业看到参展体博会的可能性。
 
        这也是本届展会策划运动嘉年华活动的初衷。我们力图构建一个生态圈,既针对大众,又针对专业买家,把运动嘉年华IP化。
 
 
        Q9:下一届中国体博会将移师南昌,此前,中国体博会与这座城市有什么渊源吗?组委会将2025中国体博会举办城市定档南昌,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A9:当1995(第3届)天津体博会结束后不久,当年第四季度,我们很快就对前三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工作得失和长板短板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总结,并迅速成立了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筹备领导小组——筹办工作的前置,不仅因为即将到来的1996年是奥运大年,也是中国体育用品业、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1993年至1995年前三届展会,是由原国家体委、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国内贸易四部委共同主办;1996年至2000年这五届展会,由四部委联合主办改为国家体委(1998年后国家体育总局)、当地省政府、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2009年后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三方共同主办,以及由当地体育局承办——当年,主办方的变更,带来了办展思路的变化,反映出了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那个阶段正在由“行政的手”向“市场的手”进行专业化的转换,对于举办地辐射区域的考量也更加符合行业和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
 
        此前的三届展会,1993西安体博会对于西北地区、1994福州体博会对于东南地区、1995天津体博会对于华北地区——这三大区域产生的体育用品行业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和其他行业遇到的情况相似的是,当年的全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因此当时我们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均衡”为办展出发点,倾向于增加中南和西南地区体育用品市场的辐射与覆盖能力。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内外政治经济背景下选择了南昌。与此同时,那时除了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申办和保障之外,还与当时南昌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便利分不开——它能够在那个年代,帮助体育用品企业迅速建立中南地区的经销通路。
 
        因此明年,当我们再度选择南昌时,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有我们从区位上的考虑。武汉之后,我们有近十年没有来到中部省份了。
 
        二,有我们从办展条件上的考虑。南昌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接待能力,与30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处于中部领先水平。
 
        三,也有我们从江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上的考虑。近年来,江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根据2023南昌体育产业大会江西省体育局局长发布的相关数据,2022年,江西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680.16亿元,同比增长13.16%;增加值为556.49亿元,同比增长11.05%,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3%,基本形成了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以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为支撑,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销售、体育教育与培训等产业快速增长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就在去年,江西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体育产业发展大会,旨在共享体育产业发展成果,聚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扩大体育消费新途径,积极营造促进体育消费的浓厚氛围。由此可以看得出,江西对于体育产业的重视。
 
 
        Q10:中国体博会未来是否将尝试在新的行业领域进行探索?中国体博会的下一步战略定位是什么,拟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A10:中国体博会的战略定位不会进行颠覆式改变。尤其是在今天的内外部环境下,我们要重拾对展会“第一性”的重视。让中国体博会的商贸价值不断放大。
 
        当然,商贸价值不应仅仅集中在孵化订单上面,而是要同传播当地文化价值相结合。运动用品的文化属性很强,和项目关联度高;而传统文化的可挖掘潜力很强,我们应该探索体育用品制造与传统文化集合的更多可能性,吸取文化精髓,帮助企业培育品牌文化。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