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为了发展体育产业而建立的集群式示范区,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性国家级平台,对于提升体育产业集聚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到2020年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国家将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未来五年体育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表明基地化发展方式在促进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丰富市场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可。
“十三五”期间,基地化推进措施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持续强化,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提高体育产业基地贡献规模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顺应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以县域或县域集群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以知名体育产业单位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批准建立了广东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山东乐陵、江苏苏南县域、环青海湖县域、皖南县域等14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吸引了一大批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特色鲜明、集聚态势明显的县域和县域集群踊跃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较好发挥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为推动体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区域整体提升、培育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知名体育品牌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基地产业总量规模来看,2015年仅14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增加值总量就超800亿元,约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的17%,在体育产业整体格局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占当地GDP的23.75%。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昆山、江阴、溧阳三市增加值总和达120.25亿元,约占江苏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4.6%,三市人均体育产业增加值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
从基地产业发展质量来看,一大批体育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和项目,成为引领全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的目标,表明体育产业基地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方式和工作手段进一步推广运用。可以预见,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在“十三五”周期集聚集约发展、规模发展,促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持续优化体育产业基地布局和结构
统筹协调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布局,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发展优势,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围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汽摩运动、武术运动等特色运动项目,推动各地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更好发挥辐射、引导和带动作用,带动区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丰富类型结构。2016年《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以地区(县或县域集群、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为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以体育产业重点领域的知名企业或组织机构为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以持续运营的优秀体育产业活动或项目为单位。在今后发展中,可以考虑进一步丰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类型,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在针对县域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针对体育产业单位和项目的基地类型基础上,探索针对市、乡镇的体育产业城市、体育特色乡镇以及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体育产业功能区(集聚区、园区、综合体)等类型,更好契合和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体育产业特色发展需要。同时,应注重在核心业态、相关业态及新业态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进一步优化基地结构。
三是打造示范项目。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示范项目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增的基地类型,主要目的是围绕体育产业重点门类、新业态新消费、特色时尚运动项目、深化改革等重点领域,比如冰雪、山地户外、水上、航空等特色项目、互联网+体育等新业态,集中培育一批创新性好、示范性强、综合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通过这些创新项目的引领和带动,推进体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体育需求。
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支撑系统
坚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不断加强体育产业基地支撑系统建设,提高基地科学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带动体育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是完善基地自身创新发展支撑系统。引导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明确发展定位,注重特色打造和差异发展,引进、扶持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加快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基地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互联网+体育”新业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体育新消费培育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在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为全国其他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探索新路、创造经验、提供示范。推动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加强内部建设和治理,通过强化运营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服务体系等,提高品牌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完善政策和服务支撑系统。加强对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注重部门之间的配合,综合运用财政、投融资等政策工具,通过政策协同创新,形成支撑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体系。比如,在资本层面上,推进专业性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专业孵化器等建设;支持高成长、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重大项目,给予贷款贴息等支持;利用银行贷款、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实行体育产业投资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和风险资本投向体育企业,支持初创期体育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孵化等服务,完善产业服务平台,强化产业链配套建设,加大招商力度,为基地体育产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完善人才支撑系统。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促进高校、企业、研宄机构以及培训机构间的合作,建立多层次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鼓励体育产业基地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基础理论研究,引入智库力量,共同推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
加快建立体育产业基地规范管理体系
加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管理体系,提升基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是实现基地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是强化立项管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立项机制,构建规范运行体系,建立正常的年度申报、评审制度,优化不同类型产业基地的评审指标和操作流程,健全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评审环节,真正遴选出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体育产业基地。
二是强化过程管理和评估。加强基地建设过程管理,动态了解基地发展情况、建设成果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和工作方法。制定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监测评估体系,分类制定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考核监测指标、评价标准和奖惩退出政策,通过规范、有效、及时的监测和评估管理,推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良性发展。
(来源:华奥星空网)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