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能够近距离、系统性观察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机会并不多。一年一度的体博会刚刚在福州落幕。健身、场馆、网羽、服饰……这里是体育用品的荟萃展览,也是一次从硬件到运营的大阅兵。
在和展商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能够大略把握中国体育制造业发展的脉搏。从而去还原国家持续两年以上政策刺激之后的体育产业大致动向。统计数字是冰冷的,但在每位置身其中的商家而言,它们代表着自己一年的收入,和未来数年公司发展的依仗。
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制造业寒冬以及行业抱团取暖的大起大落,自2008年以来得到各界重视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市场逐渐找回了独属于自己的发展节奏,直到2014年。
其实,回过头思考一下,被誉为中国体育产业元年的2014年到来之前,种种迹象已经隐隐预示着这个大趋势的到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再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四年奥运周期发酵下的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提出了难题,也激发出了各种破局提议。从2010年就开始占据舆论主要导向的校园体育场对外开放,一方面蕴含着大众对社会资源理想化运作的“乌托邦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体育场地不足的窘境,而这一现实也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布后被人们所接受。
随后而来的,不再是呼吁和数据,而是实打实的操作和政策。2014年11月,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正式取消。更早一些,有省市开始尝试刷医保卡健身以及政府主导的手机预订运动场地APP开发推广工作屡见报端。大型体育场馆引入专业运营公司,BOT、BT模式的场馆建设合作方式也悄悄涌现。而对于体育产业PPP模式正式得到官方机构明确支持的报道,最早也只能追溯到2016年年初。
市场本身就存在于此。虽然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但行业背后客观真实存在的推动力,却在悄悄为行业未来提供难能可贵的尝试。
另一方面,政策需要市场检验,同样的,它也需要得到市场成功案例的支撑。美国1999年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而中国2010年的数据为0.3%。大数据勾画出行业无限潜力,但改革手段却要符合实际情况的案例支撑。
是交给市场,还是政府调控?这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单单存在于体育产业方面,而是各行各业都需要面对的难题。当把所有的管理权限全部放开之后,是否会像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那样,出现低价药品停止供货,稀缺救命药价格飙升的情况?
我们不去讨论市场是为行业寡头服务,还是为消费者服务。我们也无法将百姓生活必须的药物和一向被视为附加消费范畴的体育行业做类比。行业变革和经济体制调整已成定局,这是身在体育行业内的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现在,改革的画笔已经高高举起。无论是五万亿的目标,还是经过各地认领之后的八万亿蛋糕,第三产业的GDP额度增大无疑会刺激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形成更加稳定科学的市场经济结构,这是国家的期望,也是市场的机遇。
当众人仰望时,激进者已经开始为变革铺路,并迈出了第一步;保守者依然谨慎,将自我做好做强也是对形势不明的未来的一种有效应对。
自国务院第46号文发布之后,“靴子”已经被那双看不见的手高高抛出,它就在我们的头顶旋转、闪亮,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整个行业都在屏气凝神,等待着那重重落地的一声巨响。
我们有幸身在其中,我们也有幸能够通过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一个行业和一个经济体的弯道超车。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