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媒体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展会新闻
论坛会议
展商风采
展会图片
合作媒体
宣传推广联系
观众注册指南

体育将成大国首都重要标志!北京建设体育强市分三步走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0-12-08点击:
作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体育如今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首都北京在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打好体育这张牌。近日,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多次提及体育功能与价值。北京市体育局印发的《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更是进一步明确了首都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办好冬奥会、引进高端赛事,北京将补齐体育设施短板
 

 
《建议》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章节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任务:
 
1、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主动做好各类风险防范应对准备,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高质量完成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赛事组织、场馆运行和外围保障,提升筹办工作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坚持“三个赛区、一个标准”,统筹做好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安保等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做好市场开发、宣传推广、媒体运行等工作。精心策划组织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文化活动。依据疫情变化调整办赛策略,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预案。
 
2、加强冰雪运动队伍建设,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带动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
 
3、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提升智慧城市服务水平。
 
4、因地制宜规划推进场馆可持续利用,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和奥运博物馆,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双奥遗产。
 
5、协同建设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建议》在“建设健康北京”部分则强调着力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1、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推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打造百姓身边的“一刻钟健身圈”。
 
2、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3、促进体育新消费,推动健身休闲等体育产业发展。
 
4、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5、引进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完成工体改造,办好亚洲杯足球赛。
 
此外在“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建议》将体育与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提升的重要标志。
 
在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部分,指出要补齐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城市南部地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短板,打造一批文化体育新地标。
 
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部分,指出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织密便民商业网点,着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
 
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部分,提出要增加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供给。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冰雪运动人口将达1000万,体育成为支柱产业
 
如果说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这份建议从发展全局对体育的目标、功能进行了清晰定位,那么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方案则是未来一段时间首都发展体育的具体行动指南。方案以时间节点作为界限对发展目标做出详细规划:
 
一、到2022年,全市冰雪运动普及程度显著提升,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1000万,竞技冰雪运动水平加快提高,力争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成绩突破,助力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带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加快提升首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二、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市场充满活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市。
 
1、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以上(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54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5%;
 
2、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
 
3、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
 
4、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成为全市支柱性产业;
 
5、冰雪运动持续普及,形成完善的冰雪运动公共服务体系;
 
6、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三、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人民的体育科学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大国首都的重要标志。
 
此外,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分别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北京建设;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增强为国争光能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双奥城市”优势,推动冰雪运动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方案原文如下:
 
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进一步明确首都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的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城市战略定位,发挥“双奥城市”优势,着眼体育强市愿景,全面加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首都体育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二)战略目标
 
到2022年,全市冰雪运动普及程度显著提升,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1000万,竞技冰雪运动水平加快提高,力争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成绩突破,助力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带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加快提升首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市场充满活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以上(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54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5%;
 
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成为全市支柱性产业;冰雪运动持续普及,形成完善的冰雪运动公共服务体系;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人民的体育科学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大国首都的重要标志。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北京建设
 
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科学健身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推动市民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市民普遍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计划,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做好健身器材维护更新,着力破解群众“最后一公里”健身难题。
 
建设城市副中心绿心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强公共体育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完善“15分钟健身圈”。(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残联、各区政府)
 
提升全民健身组织服务能力。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构建活力多彩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区、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实现基层全民健身工作规范化、精细化。
 
发挥体育总会“枢纽型”作用,支持市区体育组织、基层健身团队实体化发展,建立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和保障,推动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各区政府)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打造更多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建立市民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新空间。
 
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开展老年人、妇女、幼儿体育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发展,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广泛组织职工体育健身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各区政府)
 
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智慧化发展。坚持大健康理念,深化体医融合,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广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市民体质监测。推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支撑的产品开发应用,推进智慧化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二)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增强为国争光能力
 
汇聚培养更多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发挥市区体校在运动员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开展高水平专业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完善运动员的选拔输送、文化教育、人才引进、退役安置等保障激励政策。建立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充分利用体育总局及北京资源优势,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政府)
 
构建现代化训练备战体系。加强市属训练单位场馆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扩大先进设施设备应用,打造高质量“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加强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强化体能训练,强化科技助力,全面提升训练质量和竞技水平,在奥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推动“三大球”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化“三大球”项目改革,完善体育协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服务管理作用。支持引导“三大球”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推进俱乐部青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竞技实力,在职业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加强“三大球”青训基地、社会足球场地建设,举办青少年“三大球”赛事,发现培养优秀苗子。推进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垒球等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激发项目发展活力,全面提升项目影响力和竞技水平。(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夯实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基础。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把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各学段、各项目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升学转学、注册管理等制度,全面加强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
 
构建区级业余训练新格局,推动业余体校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集训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提升后备人才培养水平。(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建立健全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全面持续推进以“拿干净金牌”为核心的反兴奋剂价值观教育,开展全覆盖、全周期、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紧盯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织密全周期、全天候、全方位、全链条的兴奋剂监督防控网络,加强阶段性集中检查和日常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增强综合治理能力,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出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
 
营造产业发展新环境。继续落实疫情扶持措施,帮助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制定体育竞赛表演办赛指南和服务规范,建立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
 
深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机制改革,推进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运营。加强体育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与应用,完善体育市场标准,依法打击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体育市场秩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局、各区政府)
 
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时尚消费,丰富马术、击剑等小众精品体育运动类项目。扩大“8.8北京体育消费节”规模和影响力,整合线上、线下等资源,打造国内体育消费知名品牌。鼓励滑雪场等体育运动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激活体育夜经济。(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各区政府)
 
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会展等产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文化、民宿等业态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设计开发自行车骑行等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拉长体育旅游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沿途产业发展。鼓励协会和企业举办电子竞技赛事。
 
加强体育产业基地、体育功能区建设,引导企业在特色产业培育、融合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体育企业。充分利用服贸会等重大展会,搭建体育产业交流平台,推动国内外产业资源对接合作,不断增强北京体育企业影响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金融监管局、北京奥促中心)
 
推动科技手段新应用。发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动5G、8K、AR、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研发应用,积极发展高端智能体育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智慧体育建设。借助冬奥会等国际大赛契机,在赛事转播、赛会服务、训练备战、健身指导、运动分析等领域提供应用场景,不断创造新产品、新服务。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支持在线体育产品创作,打造数字体育经济生态,以数字化赋能体育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
 
(四)发挥“双奥城市”优势,推动冰雪运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力备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瞄准“参赛要出彩”,开展精准运动训练,做好康复、医疗、心理辅导等服务保障,加快缩短与世界一流运动员间的差距。加大与国家队共建力度,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队训练提供良好条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残联)
 
扩大群众冰雪活动覆盖面。构建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冰雪体育组织体系,大力扶持基层冰雪体育组织,广泛开展群众冰雪赛事活动,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助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加强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社区、学校及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用地建设冰上场地设施,鼓励在有条件的河湖等自然水域建设冰上场地设施,完成各区室内标准冰场建设任务。推动滑雪场提质升级,提升雪场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场馆,服务群众冰雪和重大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水务局、市国资委、市园林绿化局、各区政府)
 
深入开展校园冰雪运动。继续建设冰雪运动特色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提升冰雪运动校园培训标准化水平。构建校园冰雪运动新格局,建立健全校园冰雪赛事体系和青少年冬季项目U系列赛事体系,实现冬季项目业余训练16区全覆盖,壮大冬季项目竞技后备力量。(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做强做大冰雪产业。推动形成冰雪高端智能运动装备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培育高水平冰雪企业和人才,建设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辐射带动全国冰雪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五)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繁荣首都体育文化。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冬奥筹办亮点,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作用,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和宣传。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和推广普及。推动创作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体育内涵的体育文化产品,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民族宗教委、市体育局、北京奥促中心、各区政府)
 
构建体育赛事新格局。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测试赛、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相关筹办工作,积极申办各单项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赛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国际高水平商业赛事和竞赛表演,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争取重大赛事落户北京。
 
继续做精做强北京马拉松、国际雪联自由式和单板滑雪世界杯等品牌赛事,推动中国网球公开赛升级成为国际顶级网球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政府外办、市国资委、市总工会、相关区政府)
 
加强京津冀体育合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合作,整合三地体育资源优势,共同组织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和效果。(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深化国际体育交流。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交流合作,积极举办国际重要体育会议和展览。落实中央要求部署,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奥运会举办城市、友好城市、港澳台地区等交流,以体育交流拓展文化、教育、经贸等领域合作。(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台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政府外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落实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市级全民健身、冰雪运动、体育产业、足球发展改革等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有关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各区、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组织推动。
 
(二)加强任务落实
 
各区、各有关单位要主动认领任务,纳入本地区、本单位五年规划和各年度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具体措施。市体育局要加强统筹协调,主动对接服务相关单位,形成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三)加强政策保障
 
持续加强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工作。建立体育赛事活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确保安全有序举办。
 
(四)加强督促检查
 
各区、各有关单位要及时督促任务落实,市体育局要加强对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好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等重点工作考核评估。充分发挥“接诉即办”机制作用,加快破解难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懒熊体育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