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体育”治理格局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广东经验”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0-10-30点击:
次
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东风,广东省对标体育强省建设要求和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当好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以场地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立足自身优势先行先试,创造总结出一些改革发展的经验,为场地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发展发挥探路、示范的广东作用。
强化顶层设计 引导制度预期
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强场地设施制度体系构建,先后出台了《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意见》《广东省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办法》等多部政策法规。与省住建、教育、国土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在全国率先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以及城市高架桥底、人防工程等空间建设足球场地和体育场地设施等。同时提升用地政策立法效力层级,将该规定纳入《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成为第一个在地方性法规中规定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空间建配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地方。结合《意见》落实,当地已率先启动《广东省体育设施空间规划(2020-2035年)》,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健身步道总体规划(2019-2030年)》已编制完成,将于下个月颁布实施,描绘出当地以健身步道串联万里碧道、联结幸福绿道、贯通千年古道的“多道合一”全民健身新图景。
创新工作机制 打造治理格局
当地以“体育+”为工作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体育”治理格局。建立由省政府牵头、31个省直部门作为联席单位的省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过去5年,广东贯彻“大体育”发展观,充分发挥住建、自然资源、教育、文旅等16个省直部门各自职能优势,创设性地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及2019年定向世界杯系列赛事活动。大赛通过活化利用古驿道、古村落、古码头等历史文化遗产,串联开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文化资源,连接撬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一体推进,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协同共建。
改善民生水平 完善服务体系
近年来,当地着力从场地设施网络的扩容提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多元共兴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激活不断满足群众便利健身、科学健身、文明健身需求。
积极完善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明晰、举步可就的“一主两辅”场地设施网络体系。先行先试“五个第一”:全国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第一批全民健身广场、第一条绿道、第一个社区体育公园、第一个活化利用古驿道文化遗产的体育案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通过 “金边银角”广利用、身边设施(社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健身步道绿道、笼式足球场等)“零距离”等打通公共体育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积极打造广东三个“十大”品牌赛事体系。全省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贯穿全年,形成村镇、县区和城市“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生动局面,呈现出“一城一品、一城多品、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特色氛围,年度县级以上体育部门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000余项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要求,在做好联防联控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特点,当地广泛推广居家健身方法,开展“线上”+“线下”赛事活动,不断探索群体工作新路子。
激发了社会力量释放服务潜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场地设施。社会化建设模式逐步成型,多元供给主体和供给产品不断涌现。佛山以承办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契机,引入20亿社会资本打造NBA篮球馆和龙舟馆;江门引入10亿社会资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深圳引入社会资本2000万元变闲置多年的度假村娱乐城为20多万平方米的多功能足球体育公园。《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或者参与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经营性体育设施;引导旅游景区、度假区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的法定义务的确立。完成体育社会组织行政脱钩工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综合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新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指引。明晰产权归属。出台《广东省体育局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暂行办法》,不断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制定《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场地设施、健身指导、竞赛表演等服务工作的组织力和创造力。
来源:中国体育报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