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媒体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展会新闻
论坛会议
展商风采
展会图片
合作媒体
宣传推广联系

三千亿大生意中的“匠心”|体育产业新故事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0-06-13点击: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当日下午,我与曹先生约在东三环边上的咖啡厅会面。门口桌上躺着一支测温枪,无人看管。我在店里转了两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张空桌,这时曹先生也出现在门口。
 
        曹先生大名曹永,1973年生人,专业是服装设计。2003年起,他在李宁、361°等公司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设计和企划经验。2017年,曹永下海自己创建“身体智慧”品牌,主打跑步、马拉松装备,如背心、短裤、T恤。
 
        “今年一二月就什么都没有了,四月开始销售量已经和去年同期持平了。”曹永说话声音不大,简单横条T恤衫略显紧身,看得出来有跑步健身的习惯。据介绍,“身体智慧”年均售卖1.5万件单品,销售额为几百万元。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增加值为3399亿元。在这个“池子”里,曹永公司的销售数据犹如沧海一粟。而且在从公司角度来看,既有安踏、李宁这种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头部公司,也有在马拉松、路跑领域精耕细作多年的特步。
 
        那么不禁要问,体育用品赛道高手云集,为什么还有人要挤进来,凭什么能挤进来?像“身体智慧”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机会吗?
 
        回顾中国体育用品发展史,一句“让中国运动员穿上中国品牌产品去参赛”,激励本土体育用品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曹永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他看来,接下来体育用品的“中国制造”要想从大到强,必须在“专业性”上下功夫。
 
        何为体育用品的“专业性”?在曹永的定义里,如果一个产品能让运动项目得到更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那么我们说这个产品是“专业”的。“否则即便是体育用品生产线下来,也只能归类为生活用品。”曹永说。
 
        举例说明,2019年10月,34岁的肯尼亚运动员基普乔格,刷新了世界马拉松的个人最好成绩——1小时59分40秒,这是人类在该项目上首次实现2小时内跑完“全马”。帮助基普乔格实现突破的是一款名为AlphaFLY的NIKE跑鞋,其厚实的泡沫鞋底中嵌入了一块弯曲的碳纤维板,耐克声称,这块板可以提高4%的新陈代谢效率。
 
        尽管这一成绩并未得到国际田联的官方承认,但是基普乔格的表现和关于这款鞋的话题当天在朋友圈刷屏,实现了“破圈”。
 
        知易行难。就拿跑步背心来说,速干、舒服、轻薄……即便不怎么跑步的人都能说出类似这些标准。“关键是,怎么做才能达到速干、轻薄、舒服。”曹永说。
 
        如果考虑透气性,你就要知道在哪些地方开孔,不同部位的孔的大小、密度如何分布;跑步短裤两侧的开角,高了容易卷边,低了容易外翻,到底怎么开合适;长距离跑步,面料会和皮肤产生摩擦,是设计问题还是跑步姿势问题……
 
        诸如此类种种细节,在产品开发和研究阶段,曹永会将装备给资深跑者先行试用,并收集反馈报告。目前,曹永的“试穿大军”已达800人,知道并购买“身体智慧”的消费者中,80%是资深跑步爱好者。
 
        另外,从产品分类的角度,“身体智慧”还划分5度、5度至15度、15度以上——三个“温度带”。“广州和北京的湿度不一样,透气和排汗的要求肯定不一样。”曹永说。
 
        “这些考虑和细节,那些国际大厂和头部企业难道就做不到吗?”我问。曹永回答:“未必。”
 
        曹永提到了Lululemon的故事——这是以女性高端瑜伽服为切入口的加拿大运动服装品牌,传说其创始人在一次瑜伽练习时发觉市面上没有一件瑜伽服能让他感觉舒服,于是1998年lululemon问世。短短20年后的2018财年,lululemon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商场能看到它的实体店铺。
 
        曹永告诉我,提升体育用品制造的“专业性”并不意味里面有多少“黑科技”,而是要求体育用品商真正从运动者体验角度和运动项目本身出发去做事,去成为一个“匠人”。
 
        记者手记
 
        专业性,推动体育制造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体育用品制造业都是中国体育产业的中流砥柱,但近些年出现了新变化。2018年体育产业数据显示,体育用品制造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7%,相比2017年的41.8%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国际贸易变化过程中,传统体育制造业面临一定困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不容小觑,比如,一季度安踏品牌产品零售金额就出现了同比20%至25%的负增长。
 
        从代工贴牌到创建自主品牌,再到渠道建设、海外上市,本土体育品牌的发展同样也经历过高峰和低谷。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发布之后,在互联网思维和大量资本涌入的背景下,本土体育用品照搬过去发展模式不行,跟风盲动更不行。NIKE、lululemon的故事已经成为商业案例,身处一线的“曹永们”的尝试值得倾听和关注。
 
        制造业在人们印象中属于“夕阳产业”。实际上,深入消费一线,为消费者打造运动场景,提升运动专业性和消费者产品体验,体育制造业同样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依然大有所为。
 
        来源:人民日报体育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