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媒体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展会新闻
论坛会议
展商风采
展会图片
合作媒体
宣传推广联系

10个潜在生意告诉你:体育想成为产业,最重要的是消费者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0-02-25点击:
「关在府里无事干,翻墙捣瓦摔瓶罐,来来回回千百遍,小爷也是很疲倦」。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描写各位的状态再贴切不过了吧。大家有忙着数瓜子,数头发的,有教猫咪学高数的,我也没太闲着,把我以前工作中的点滴感想梳理了下,写点务虚的东西供大家参考。
 
 
曾经探讨过体育产业的三大客户:政府,消费者和商业赞助。政府的投入仍然是目前的主营模式和主要收入来源,很多做消费者生意的无论是流量生意(线上APP)还是服务生意(培训教育、体育旅游)目前还都没过收支平衡这关,所以体育现在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产业。
 
体育想真正成为一个产业,想为国家GDP做贡献,一定要做消费者生意。本文梳理了想做消费者生意可以考虑的十个潜在机会。希望给大家一些方向供探索。
 
01
 
生活方式 VS 生存工具
 
我先定义一下我认为的生活方式,直观点说就是这个春节你被「关在」家里所做的事情。吃喝睡是我们的生理需求,看电影,玩游戏,打麻将,自己做健身这些你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当然还有在思考工作,思考未来策略、发展方向,甚至在焦虑的朋友,不幸的告诉你,创业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因为你喜欢做(如果你不喜欢,是被逼的,建议你别创业了,太危险)。
 
而生存工具的定义就是拿体育当载体,当手段,为了其他目标使用的方法。比如减肥这事,做体育运动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以减肥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很少有成功的(无论短期是否有效果)。
 
因为你拿体育运动当工具,当减肥药,一旦停药会反弹的,想要不停药光靠坚持,自律是不好使的,要靠热爱,将它变成你的生存方式。
 
 
 
所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体验到体育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快乐,拿体育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一,让他们愿意在不去考虑生存压力或者想释放自己生存压力的时候主动的参与到体育中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最大的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传播(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体验,互动、配套等等全是生意。具体怎么做体育生活方式构建,我曾试图写的详细点,发现涉及面太广,写了9000+也写不全,我发出来也没人看,今天就不讨论了。
 
总之一句话:体育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而不是活着。我相信,让更多的人认可这句话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02
 
体育产品 VS 体育运动
 
产品的定义:向市场提供的,引起注意、获取、使用或者消费,以满足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来自百度百科)。举个简单的例子,减肥药跟减肥是两回事好理解吧,路跑运动和马拉松比赛也是两回事。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商业体育活动,我们真的拿体育当产品设计了么?我的职业中接触经历了奥运会、国际IP、国家级联赛、商业赛事、校友联谊赛的各类型比赛,做的过程中有做产品的元素或者操作,但并没有清晰的产品意识和系统化的产品思维。
 
当然由于我们行业目前第一大客户是政府,政府为公众提供的体育服务不能有太重的产品痕迹。这可能是制约我们没有将我们的项目更加产品化的一个原因。但想要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购买,我们在体育产品设计,规划,运营,传播中确实应该更有意识的融入消费者需求,满足他们的欲望。
 
 
 
这里的潜在生意不是简单的提出体育产品化,而是真的沉下心来开发出消费者认可的体育消费模型,让你的体育产品卖得出去。毕竟同样是封神榜题材,有人拍个动画片卖了几十亿,有人拍个连续剧还需要补贴,这中间的差距不是一个题材解决的了的。
 
03
 
客户核心 VS 竞赛核心
 
「竞赛是核心」(或者叫玩法核心)是体育尤其是赛事运营行业的金科玉律。但简单粗暴点说,竞赛是核心这么多年,赛事运营为啥到现在还是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低的生意?显然这个「单核」的处理器不太带得动整个机器,那么开发具有多核处理器的体育产品将是我们的潜在机会。
 
客户核心肯定是第二核,我们在做项目规划设计的时候是否分析了他们是谁呢?它的诉求是什么?抛开政府诉求不说,我们的产品是针对「专业运动者」、「日常参与者」、「潜在参与者」、「观赏者」?是针对「青少年」、「青壮年」、「中老年」?我们如何基于他们的消费(注意力或金钱)核心诉求设计产品,未来从目标客户身上获得收益的模式是什么?
 
 
 
这里最大的挑战是竞赛核心教导我们基于专业性的考虑,产品设计成什么样要听「专家」的,但客户核心的真谛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能够充分理解消费者想法的专家还在修炼中,设立专门的部门研究消费者诉求的公司也还不多,这中间怎么平衡考验水平。
 
当然这样写不是说竞赛是核心不重要,竞赛核心是体育与娱乐的分界线。浙江卫视那档跑步综艺节目出事情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拿竞赛作为核心之一,所以它不能算体育节目。
 
04
 
运动体验 VS 运动权利
 
这个观点我在上一篇更文中已经有所探讨。对于消费者来说,为了运动权利的付费欲望和付费金额是有忍受度和天花板的,不要相信什么通过门票和报名费收益致富的鬼话。
 
而以此相对的,中国人对于消费体验付费的意识就上不封顶了。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生存压力太大了,有能力消费体育产品的人群,他们为了「爽」,「痛快」分配的精力与时间非常有限,非常宝贵,因此在他们消费这些产品的时候对于价格的敏感性就会下降。
 
 
 
在这里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旅游、娱乐、影视等等一系列生活方式类的消费活动。大家拼的是给消费者带来体验快感的便捷度、刺激度、不可替代性。那么潜在生意来了,如何让运动体验消费成为运动消费的主力?体育消费怎么与其他生活方式消费抗衡?我觉得还是要从体育的本质以及独特性来探索。
 
体育是世界的投影仪,体育是人生的模拟器。这个话题又大了,简单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在真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大起大落、风水轮流转、一失足成千古恨、露脸和现眼只差一步这些「典故」在体育里每天都在上演。这里面的体验感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维,更加的刻骨铭心。那么如何在运动体验设计中将体育的这些特性变得可观、可感、可保存、可分享,值得探索。
 
05
 
认识世界 VS 通过考试
 
体育不仅是世界的投影仪,还是学习世界规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体育认识世界基本规律,社会基本规则是体验式的,沉浸式的。与书本或者影音媒介相比,这是体育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展现体育多媒体课件的魅力与作用,引导我们的消费者意识到让自己及家人热爱一项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让身体健康,更可以理解世界的规律,社会的准则,让他们对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有更多的解决思路,有更好的承受能力,让他们在精神层面更加的健康就成为了一个潜在生意。
 
做体育教育的朋友们,再拿体育作为一项考试加分、出国留学的工具当卖点就有点丢西瓜捡芝麻了。学校教育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而体育会教会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生活。围绕着如何让我们做的体育产品使消费者更好的生活是未来的大生意。国家不是已经重新定义了中国目前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了么,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对此深表赞同,这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06
 
体育情怀 VS 体育盈利
 
凡是有体育爱好的人基本都有体育情怀。大家为了情怀愿意贡献自己最好的东西出来。有些人贡献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关注度,有些人还贡献了自己的资产,自己的事业。因此基于让有情怀的体育参与者满足欲望一定是一个好生意。
 
但目前的现状是,有体育情怀的运营者受困于盈利能力弱的影响,很多人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背离了体育情怀的初衷,不得不为了生存妥协掉自己的想法。而有体育情怀的消费者由于没有在体育产品使用中获得满足感,无法提供消费支持体育产品的更新换代。这种恶性循环需要一个新的组合解决。
 
什么组合?且看最后一条。
 
 
 
07
 
体育互动 VS 媒体宣传
 
体育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交流的媒介。体育让我们与自我的心灵沟通,与潜意识对话;体育是我们与朋友和家人深度交流的平台;体育给我们提供更多真实世界的经验。
 
这些都是体育的互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做我们体育产品宣传推广规划的时候,如果仅仅拿它当个赞助商广告平台就有点大材小用了。即便央视直播是政府客户的诉求,赞助商买了央视直播赛事的赞助也不是买体育的价值,那是央视的。体育又不是银行,靠「过手油」活不好。
 
所以,在体育产品宣传推广过程中发掘体育产品的互动价值与表现形式将是体育产品实现商业价值激增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互动让参与者产生更多的交流,也可以让赞助企业有了和他们的「目标客户」沟通的机会,这些都将转化为强大的商业价值支持我们将体育产品越做越好。
 
 
 
关于体育互动其实是又一个体育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最重要特征之一,限于篇幅限制我只把我思考的结论写在这里,未来的文章中我们慢慢展开。
 
08
 
流量生意 VS 点赞之交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在任何一个生意场景下做流量生意都是一个可以期待的商业模式。但目前做流量生意的朋友们都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实他们做的已经够好了,而且还在不断的努力着,仍然不见盈利这个事咱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流量到生态,塑造一个满足用户一切需求的生态,利用人性中的惰性提高迁移成本,某种程度上把用户「囚禁」在自己的产品矩阵中这估计是做流量生意的预期盈利模式之一。
 
 
 
但这时候我认为有两个难关要过。
 
一个是时间成本,积累需要时间,生态打造需要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我们的财力是否可以支撑过这个难关。
 
第二个难关是「信任」。在大数据层面,我们平台上的客户都是标签,而在微观层面,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目的、目标和需求,想让他们对平台形成信任和依赖需要不断的与他们沟通和互动,满足他们的诉求,过了信任这一关。没有信任的流量仅仅是点赞之交,人家客气一下,咱别当真。
 
09
 
运动康复VS一片空白
 
运动康复其实是有两方面的含义:运动后损伤的身体康复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创伤后的心理康复。这两部分从需求上来说,随着中国体育产业势不可挡的不断发展一定会迎来爆发期。目前还没有明显迹象主要原因在参与体育的人不了解康复的重要性,没有参与体育的人不了解体育给身心带来的乐趣与作用,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和演变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在爆发期前做好布局迎接消费者到来,尤其是结合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整合好资源,设计好产品是我们大家可以思考的事情。
 
 
 
10
 
战略投资 VS 财务投资
 
写到本文最后一个潜在生意了,说潜在是因为目前失败案例太多。体育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题材其实不用过多陈述。无论国家战略层面,还是经济发展层面,还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层面都是有巨大潜力的蓝海。
 
问题出在了投资姿势上。过去的体育投资是以互联网模式为参考的财务投资居多。投资人寻求短期爆炸式增长,寻求3-5年的退出。创业者扛着各种数据和业绩指标拼命的干着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吹着各种吹不大的泡沫。
 
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团队研究开发并不断改进适应市场的商业模型,尤其是在普通消费者体育消费意识还没有养成的这个过渡阶段。其结果就是创业者扛不住压力各种散伙,投资人人财两空各种唱衰。
 
 
 
其实体育目前的商业潜力还在开发过程中,或者说政府和少部分赞助商提供的收入仅仅是体育可以带来价值的冰山一角,绝大部分的价值空间在水下,想要挖掘他们要「沉」的下去,去研究,去开发,去实践,有了这个过程我们上面写的大多数潜在生意都能产生价值。(潜在生意嘛,就是潜在水下的生意)
 
战略投资者如果着眼五年甚至十年后的商业形态而投资团队沉下水底挖掘价值,体育产业产生下一个时代的BTA不是梦。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新的组合:合格的体育创业者+战略投资团队+共同的潜在生意目标=体育的未来。
 
 
 
笔者的朋友圈里体育创业人居多,按说难得的长假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休整机会,但我在帖子中看到了更多的焦虑,无奈和恐慌。毕竟至少几个月不能做活动对于绝大部分还是小微企业的朋友们来说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篇文章希望能从方向和理念上给各位朋友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共度难关。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