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媒体 > 行业新闻 >
通知公告
展会新闻
论坛会议
展商风采
展会图片
合作媒体
宣传推广联系

对话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胡斌:全民健身时代,体育建筑创作要充分考虑能否持续利用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19-11-01点击: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发展体育事业,落实体育强国战略,终究绕不开作为载体之一的体育建筑。作为我国公共建筑领域的重要类型,体育建筑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变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体育建筑行业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结构、造型、技术等方面有所提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进入全民健身时代,体育建筑如何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值得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胡斌就此表示。
 
        Q:体育建筑作为我国公共建筑领域的重要类型,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变迁。在您看来,我国体育建筑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体育建筑类型的发展将考虑哪些因素?
 
        A: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建筑在功能上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后是第一阶段,当时由于全民健身的意识并不强烈,体育建筑也就主要满足于不同类别、级别的赛事需求,体育馆组成单一,服务面也窄。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前后是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赛事的增多、规模的变大,体育建筑的场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单一功能型的体育建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可以服务于各种类别赛事同时进行的多功能使用型体育建筑应运而生。从2000年到现在是第三阶段,这时体育建筑的建设和管理加入了运营思维,功能也由多功能使用型逐渐向复合利用型转变。体育建筑不仅具备了体育训练和比赛功能,还逐渐具备了提供餐饮、酒店、零售、公共服务等功能。总之,体育建筑的功能变化是从单一走向复合、从适用走向实用并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未来体育建筑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与政策、经济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相结合,更加注重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随着体育建筑本身的内涵在扩大,体育建筑的设计也会更多地和社会发展、社会需求、体育产业及相关延伸产业相结合,在设计之初就兼顾到后续利用问题。另外,它的建设运营也会由政府完全主导模式慢慢转向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运营的PPP模式,甚至完全社会化建设运营模式。
 
        Q:大型体育建筑如何在赛事结束后持续利用,一直备受关注。目前有些体育场馆改为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场地,有些则改为体育运动员比赛和训练基地,还有哪些创新途径?
 
        A:大型体育建筑不仅承担体育赛事方式的需要,而且还承担赛后的集会、展览、庆典、演出等娱乐方式需要。因此,要结合场馆的规模和使用群体来对大型体育建筑进行后续利用创新。对于超大型的体育场馆,如鸟巢、水立方,作为一个景点、一种建筑遗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赛后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娱乐、休闲。而对于一些非正规比赛场馆,赛后可以考虑服务于群众,为群众提供全民健身需求。
 
        随着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为了场地使用方便,往往也会选择大型体育建筑场地来做人才招聘会、双选会、公司年会使用。这样不仅对体育建筑场地进行了合理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增加团队凝聚力,增强企业自身形象建设,从而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北京工业大学的羽毛球馆在后续利用方面做的就很好,除了平时举办比赛、供学生上课使用外,更多的还是赛后进行持续利用,例如不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场所。还有就是每年的毕业双选会、公司年会,一些教委、文体部门组织的学生活动也会在这里不定期举办。总体来看,它的利用效率很高,同时满足了不同类型的需求。
 
        Q:您主持完成过多个体育建筑设计项目,例如鄂州体育馆项目、郑州大学体育馆项目、阿尔山全民健身中心等,在这过程中,您总结了哪些经验?
 
        A:主要经验就是采取赛时和赛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等方面的思考。体育场馆赛时利用占用的时间较短,仅仅几周或者一个月,但一定要跟所在的城市、所处的位置、所服务的群体结合起来,提前对体育建筑场馆进行策划、评估,然后再去对体育建筑场馆进行设计。保障体育赛事之外,体育场馆更多时间还是供全民进行健身、企业进行会展等,这也涉及到如何做设计的问题。通过这样一种赛事和赛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塔尖即赛事需求,塔尖的其它部分更多地是满足社会各种服务的需求,从而为体育场馆赛时和赛后利用提供良好的机制。
 
        Q: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体育建筑如何充分满足全民健身的实际需要值得行业深入思考,就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A:这一问题,其实是体育服务业该如何满足健身娱乐需求,全民健身真正落实到群众层面就是参与者参加健身、娱乐、文体等活动。体育建筑要想充分满足全民健身的实际需要,首先,全民健身的组织方式要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单纯地广场舞或者步行、暴走的方式已经不能进一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它只是一种初级表现形式。要想进一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通过组织市民参加一些比较经济、实惠并由专业人员指导的健身班、培训班、集训营等社会化机构,来对市民平时健身的不正规动作、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纠正,从而使市民在娱乐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其次,设施管理方面要实现社会化运营。全民健身活动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这样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实际需要,所以在设施的管理方面需要对体育场地进行社会化运营。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的体育场馆,平时供学生们上课使用外,已经被这种社会化运营的体育机构长期租赁下来,定期训练使用。不仅提高了场地利用效率,而且体育产业、服务机构、场馆拥有方也达到了共赢。
 
        Q: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城市面临记忆消失、精神衰落等负面效应。体育建筑作为城市规划中节点性组成元素,如何唤醒城市消失的记忆,让城市重新焕发活力?
 
        A: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一直重点关注的,目前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体育建筑本身作为城市规划中节点性组成元素,需要与城市的文化活动相结合。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两年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打造了华熙LIVE·五棵松下沉广场。华熙LIVE·五棵松下沉广场倡导全新城市生活理念,以文化体育内容为核心,加入了休闲体育、餐饮服务以及娱乐和社会文化交往等元素,为市民夜间消费、娱乐提供了极大便利,现已成为京西品味消费新地标。
 
        二是加大对体育建筑遗产自身的保护。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设计价值的体育建筑遗产应当予以保留。而对于仅满足于赛事需要不一定满足后续利用的这种体育建筑遗产,可对其进行更新、再利用。例如,这种体育建筑遗产平时可供赛事使用,赛后可供市民集会、娱乐或者作为作为体育建筑博物馆使用,通过这种更新、再利用的传播方式把这些文化脉络延续下来。还有就是,在原有的体育建筑遗产基础上,对一面墙或者一个角落进行深加工,把相关赛事获得的奖品、资料、照片等放在这里进行展示,让前来健身的群众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加大对体育建筑遗产自身的保护与延续,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