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价格很高的户外用品,怎么能和省吃俭用的农民搭上边?一开始,我也从来没有如此联想过,直到最近的一次户外出行。
去的是一个接近15公里的翻山跋涉,当天中途开始下雨,好在我们都是有备而来,走泥泞湿滑的山路并无压力。随行途中,几位驴友开始聊起天。有位瘦高的小伙子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来户外,此前一直忙于工作。这次出行,他准备了相对充足的装备,比如速干衣裤、登山鞋和溯溪鞋、雨披、登山杖、护膝等。
热爱户外运动的人都有一颗求虐的心,这位哥们也不例外。在越虐越爽之余,他悄悄告诉我,想给自己的父母也买一套户外服装,我有些惊讶。他告诉我,衣服湿透接着很快变干的体验,让他想到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父母经常是穿着普通功能的衣服下田劳作,一忙就是一整天,衣裤湿了也不管不顾继续坚持干活。
现在他虽然已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但父母依然愿意呆在老家,习惯做做农活。如果他们田间劳作时,穿上专门的户外服,那么干活时也能更舒心,也能预防生病。要知道,常年劳作的农民,往往落下一身病,晚年更需要多注重健康。
部分应用场景相似
户外用品和农民,这似乎是一个可以撞出火花的相遇。据笔者所知,有些户外服装其实已经悄然渗透到了农民市场,比如冲锋衣,由于防风效果比较好,不少农民都会在冬天穿上它。
仔细对比,农民和户外旅行者所面对的场景,有部分相似之处。登山或徒步旅行者常常行走在野外小道、树林泥路或是湿滑山路中,途中偶尔被蚂蝗、毒蚊子吸吸血,被青苔调戏调戏,被暴雨浇灌浇灌;而农民常年行走在田间泥土路上,赤脚趟在河水里,或是负重上山。过程中,很少有防护措施,通常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因而时常出现被爬虫叮咬、不小心被割伤等状况。
但对于农民群体而言,这些早已习以为常,并不需要那么“讲究”。这也是户外用品并没有蔓延到农民市场的一个原因,用户需求似乎不存在。
潜在需求待激发
但看似没有市场的地方,其实只是需求未被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群体,都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要求,农民们也开始追时髦,求舒适体验,更加人性化的务农装备也许会成为他们未来的巨大需求。
另外,如今很多70后80后的农二代成功融入大城市,过上了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巅峰生活”,而他们的父母那些50后60后,却不愿跟随孩子到大城市居住,习惯在家乡每日劳作的生活。不放心父母仍然受累劳作的子女,也许需要通过人性化的务农装备,尽一些孝心?
试想一下最简单的场景,如果一位插秧的农民,穿上全套防水速干装备,劳作过程中就不用担心浅水里的各种爬虫叮咬带来的不适感,也不用担心湿衣服长久贴着皮肤导致难受甚至感冒;再或者,一位经常走山路的村民,穿上护膝,配上登山杖,是不是会更加安全?单是这些最基础的户外装备,就可以大大改变农民的务农体验了。
如果再针对农民的具体工作场景,做一些改良,户外用品可能迎来另一片天。现在的农用物品,多过于笨重且触感较硬,比如雨披斗笠套鞋套裤等。如果一位经常淌水作业的养殖户,甩掉笨重的橡胶套鞋或连身裤,取而代之的是轻薄防水连身衣,是不是会更加活动自如?
户外用品进村的阻碍
不过,户外用品进军农民市场,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阻碍就是价格。农民是低消费群体,而户外用品多数针对的是中高消费人群。国际上比较顶级的始祖鸟、土拨鼠等品牌先不说,就说国内比较常见的探路者、骆驼等品牌,一套普通的户外装备少说也要上千元。
户外品牌如果开发面向农民的户外装备,首先需要降低价格门槛,开发中低端产品。在这方面,目前国内比较平民的迪卡侬具有一定起跑优势,平民的价格,农民较容易接受。当然,如果你的目标群体是已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子女,向他们销售送给父母的礼物,则无需考虑价格障碍。
小结
如今随着传统运动品牌相继入局,户外产业正在走向胶着,且表面光鲜的背后暗藏了许多问题,行业泡沫正被越吹越大。利润缩窄、同质化现象正在搅乱市场。此时的各路玩家们更需要提前找好突破点。
那么对于户外玩家们而言,延伸至农民市场,在产品研发层面,需针对具体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功能性加强重量减轻,以及价格要微调。在推广层面,一方面可面向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群体,进行门店和网络的双线推进;另一方面是走入三四线城市的农民群体,以“先赠送体验后拉动购买”的方式,刺激这以群体的消费习惯。
(来源:户外资料网)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