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意见》明确表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
本报记者通过采访,也了解到——
期盼之一:健身设施再多些
家住南京江岸水城的刘照龙一直都有运动的习惯,大学毕业后他从110斤胖到150斤。在北京工作的那段时间就住在地坛公园附近,每天下班后都去公园里散步或小跑一小时,一年之后瘦到了120斤。回到南京每天散步的习惯就一直持续了下来。
刘照龙说:“我们小区挺大,临水环境不错,跑步散步很合适。可是其他运动就不太方便了。”刘照龙住的江岸水城小区客观上说环境算是很好了,小区内有十几台乒乓球桌,篮球架也不少,还有些健身器材。20多岁的年纪刘照龙看不上小区摆放的健身器械,偶尔会跟人打打篮球,喜欢打乒乓球的他更多时候只能拿着拍子站边儿上等着蹭球。他说:“打球的人特别多得排队,而且像乒乓球吧,有风的时候还不能打。每次我那个心痒,等得烦,打不过瘾。”为了锻炼身体,刘照龙宁愿上班时走半个小时再坐车,下班下了公交车走半个小时回家。
最近刘照龙正在考虑办张健身卡,他觉得与其跟小区里大爷大妈抢地盘,不如去健身俱乐部。跟刘照龙一样为健身运动烦恼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郑亮,属于北漂一族的他租房住,三年来换了两个地方不算频繁。为了缓解工作上的紧张和压力,周末喜欢去打篮球。他租住的南海家园虽然比较偏远,但小区环境还不错,唯一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健身场地太少,小区里连一个篮球架都没有,只有两个乒乓球桌。
郑亮说:“我在这儿住了半年偶然得知穿过两条马路的地方有篮球场,我特别高兴。”他拿着篮球找去了,发现只有一个篮球架,已经围了一群人在打了,他只好拿着球悻悻地回来了,后来大早上6点多去了几次,发现是一群老爷子在打,他跟着蹭着打了两回就没再去了。他说:“我真希望小区或附近再多几个篮球场地就好了。”
跟郑亮的期盼一样,河南商丘粮油机械家属院的郭兰君一家也希望能在小区里有让他们锻炼健身的场地和器材。郭兰君家住的小区是老旧小区,小区临近铁路居住环境嘈杂,他们家里人除了上班基本是闭门不出,小区里是零健身用地,连小区附近都没有任何健身场所,小区所在的道北区域更是没有一个体育场馆。
郭兰君说:“我妈妈身体虚需要运动,我和姐姐也想运动,可是附近散步吧车多,其他的真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不逛街也就只能家里蹲了,我们特别希望附近能有运动的地方,哪怕能跑步散步也行。”(本报记者 李金霞)
期盼之二:场馆大门常打开
“平时我就喜欢跳舞,也没有别的什么爱好。一跳十几年了,都成习惯了。”每天一早一晚都要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跳舞的刘莉芬阿姨有个心愿,那就是“能有个室内活动场所就好了”。现在北京的天气越来越冷,虽说这些上岁数的叔叔阿姨十几年如此在室外锻炼早已习惯,但是穿着厚毛衣、戴着厚手套跳舞多少有些不方便。加上室外活动场所受天气影响很大,下大雨、大雪,就只能无奈地待在家,心里别提多想出来活动了。
刘莉芬说:“刮风天我们也出来跳,小雨、小雪都阻挡不了我们。冬天我们经常是早上一来大伙儿先一起扫雪,扫干净了再跳。”其实紫竹院公园周边就有几个体育场馆,只是这些都属于不免费对外开放的场馆。刘莉芬说:“如果这些场馆能够公益性地开放,哪怕每个月我们每个人适当交一些费用都是可以的。可惜目前没听说这些场馆能够免费开放,或者愿意低价开放。”
陈芊是个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工作两年有余。今年开始她和同学组建了一个羽毛球活动群。每周日他们都约在北京海淀区的某个大学体育馆里打球。选择大学体育馆的原因也很简单,场地条件不错,而收费相对较低。每次打球十人左右,人均花费在二三十左右。陈芊说,费用均摊下来还是可以接受的。当听说北京目前有体育馆实行假日某些时段公益性开放,免费供百姓打羽毛球,陈芊直呼:“这么好!只可惜我家附近没有这样的场馆,大老远去免费的场馆打次球太麻烦了。”
公共体育场馆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免费或公益性开放已经“喊”了很多年,结果是确实有些场馆响应号召进行公益性开放,但是依旧有大部分场馆未对公众开放,老百姓健身无处可去,广场、公园成为老年人健身的必选。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及要“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听到这个消息,刘莉芬和陈芊的回答不约而同:这是好事,说明国家看到了百姓的需要,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更重要。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而不是口号。“如果真能实现,那我们就有室内场地跳舞了。”“如果真能实现,那我们也能在家附近免费打球了。”刘莉芬和陈芊畅想着。(本报记者 李雪颖)
期盼之三:健身路径莫带伤
不论是在公园里、社区里、还是胡同里,色彩斑斓的健身路径每天都吸引着不同年龄的人群。清晨大爷大妈在压腿器上压腿,在转腰器上活动腰身;白天孩子们在攀登架、跷跷板上玩耍;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在单杠上做做引体向上、在腰力锻炼器上舒活一下筋骨,这样的场景随着全民健身路径的普及,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健身器材,是为了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健身而建设。然而,在一些地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损坏严重,缺乏及时维护,一些器材旁还被居民放置杂物,影响大家使用。
“今年春节回家,本应该是一家欢乐团聚的,但是我舅舅因为使用小区里的太空漫步器锻炼,结果刚踩上去踏板却掉了,造成老人脚踝扭伤,结果休息了好几天才敢慢慢下地,春节全家都没过好。”在北京打工的曾魏在和记者聊天时无奈地说道。
曾魏告诉记者,自己老家的小区因为住户多,所以以前健身路径每天的使用率都很高,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器材已无法使用,像双人大转轮的把手丢失、太空漫步器的脚蹬子破损、转腰器的转盘无法活动等等。即便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尚能使用的器材,也已经是锈迹斑斑。唯独还算完整的单杠,则被小区居民当做晾晒衣物的架子使用。原本门庭若市的健身路径,现在看起来就像优美环境中一道极不协调的伤疤。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止在曾魏的家乡出现,如果留心观察,每年都有不少关于健身路径损坏或者“超期服役”的报道见诸报端。但是,造成这些器材损坏的原因有很多,在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居民对于健身器材的损坏都有着各自的答案,比如使用者不正确的使用方式;健身路径使用人口密集;人为故意破坏;以及年久失修等,都是大家普遍认为造成健身路径损坏的主要原因。
然而,对于健身路径损坏或是到了要更新换代的时间,究竟该由谁去管理呢?其实对此国家以及各省市均有相关的规定。由于健身路径是一项公益工程,因此在管理和使用方面要求各地区的受赠单位要建立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员队伍,对场地、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保障安全和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各受赠单位有义务且必须对属地的健身路径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有了好的设施以及管理制度,更需要高效的执行力,因为疏于管理,当健身路径遭遇损坏后且未能及时维修,各受赠单位则需负上应有的责任。(王 灿)
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