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社会、市民都觉得健身休闲的空间太少;另一方面,大量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甚至处于闲置的状态。面对这样的矛盾现象,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有两种:一是从供给管理角度加以解决,二是从需求管理角度加以化解。目前,绝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选择从供给管理角度来入手,由政府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兴建更多的体育场馆来解决空间供给不足的矛盾。但是,这一次无锡人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路走,选择了从需求管理角度切入,通过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公共服务合作”、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跨主体“政企合作”机制,盘活既有的体育场馆存量,依托场馆利用效率的提升,来解决场馆空间不足的矛盾。
体育、非体育跨部门“公共服务合作”,盘活非体育部门场馆存量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非体育部门体育场地占据半壁江山之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场地基本处于“待字闺中无人识”的状态,场地利用率、开放率一直不甚理想。无锡体管中心瞄准了这片场馆主阵地,将这部分体育场馆纳入市场化利用体系,做了一件“一举多得、群口喊赞”的好事。
2012年,无锡市锡山区老体育馆拆除以后,锡山区体育部门一直在思考如何弥补场馆空缺的难题,是花成本另觅新址重建,还是直接向市场要出路,还没有最终下定决心。与此同时,地处锡山区的江苏省天一高级中学正与教育部门领导会商,如何解决天一体育馆运营管理的“头痛”难题,如果场馆仅面向师生使用,场馆肯定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这势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但是对外开放,学校又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而且每天数目不菲的成本支出学校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筹措、弥补。
显然,体育部门愁在“难弥补场馆空缺”,教育部门愁在“难运营管理场馆”,分开看,两个部门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整体看,两个部门换位变通,各自发挥相对的优势,场馆依然归教育部门所有,但是交由体育部门运营管理,双方皆大欢喜了。通过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实现了场馆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场馆使用在满足学校需求的同时回归市场,既解决了场馆空缺弥补和运营管理的两个难题,又实现了节省政府财政再次投入场馆新建和巨额补贴场馆运营的双重目的。目前,这种体育、非体育跨部门“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已经在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无锡市第一中学、锡东高级中学、无锡市广勤中学等多个案例中得到复制推广,受到当地政府、学校、社区、周边市民的一致好评,取得非常好的实践效果,是无锡人打破常规办体育的又一重要改革尝试。
政府、企业跨主体“政企合作”,提升场馆的运营水平
体育、非体育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公共服务合作”,解决了把非体育部门场馆纳入体育整体事业统筹使用的范畴,但是,还没有最终解决运营管理的主体问题。无锡2005年以来在社会事业领域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以及体育场馆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取得的经验表明,显然,企业组织应该比政府组织更适合承担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这个角色。
作为公共体育设施,非体育部门场馆运营管理,公益性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为了不额外增加财政负担,运用市场手段寻求适度的经济效益、消化场馆运行成本又是必然的方向。因此,维护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平衡,就成为摆在无锡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既要有市场活力,又要具备专业化水平,同时,必须优先确保公益性,这些皆是非体育部门场馆寻求运营管理主体的必要条件”。无锡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体管中心)主任唐加俊认为对对政府、市民负责是体管中心下属的国有场馆运营平台第一要旨。
体管中心下属多家国有场馆运营平台为国有独资公司。多年以来,它们承办各种国际、国内赛事和会展服务,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锻炼出一支业务娴熟、技能完备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队伍,同时也形成了非常成熟、完善的场馆运营管理体系。尤其是,2005年无锡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以来,这些公司的管理经营经受住了政府、社会、市场、市民的重重考验,既没有伸手向财政要过一分钱,又实现了为市民健身锻炼提供平价亲民的好去处,也就是在公益性得到绝对保证的同时,又实现一定程度的合理经营。这为体育、非体育跨部门“公共服务合作”的场馆经营提供坚实的基础。
创新办事业,闯出新天地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政府、社会就会无所作为,无锡体育、非体育跨部门“公共服务合作”实现场馆配置使用的创新,显然跳出了印象中体育部门办体育模式的窠臼,极大地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又增加了体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为政府、社会减负的情况下,开创现有资源条件下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全新天地,为全国类似地区、部门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