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健身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增强人民体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十年,我国体育产业将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趋势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体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明星运动员等体育资源将逐步进入市场。此外,伴随着政府的“放管服”改革,与体育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空域、水域等资源将逐步放开,安保、媒体等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将不断加速,这将有力的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就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将更加灵活具体、政策的可操作性将逐步增强,产业发展环境将明显优化,体育市场活力将不断激活,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的体育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二: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逐渐清晰
随着体育服务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将空前高涨。届时,除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本逻辑和传媒逻辑之外,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本质内在逻辑将越来越清晰。
一是体育消费的不断扩大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石。没有巨大的体育消费人群和消费体量的支撑,我国的体育产业就如同根基不牢的高楼大厦,这一点已经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此,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丰富产品供给,培育体育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将成为重点。
二是运动项目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本质。国际经验表明,围绕运动项目所形成的产业链条是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它是体育产业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几乎所有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色的运动项目产业。随着我国行业协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足球、篮球、冰雪、山地户外、水上、航空等运动项目将得到快速发展。
三是体育赛事引领体育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以体育赛事为核心产品的竞赛表演业一直是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龙头,引领和带动了其他业态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我国体育赛事在引领体育产业发展中将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职业体育联赛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将取得大发展。第二,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将逐步提升,成为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第三,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不仅有效带动健身休闲、中介、培训等业态的发展,还与旅游、新闻出版、互联网、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等产业有广泛的关联性。
趋势三: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态势不断增强
体育作为大健康、大休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较强融合性特征的行业,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未来十年,“体育+旅游”、“体育+健康”的发展空间最大。体育旅游领域,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运动休闲主题游将不断涌现,运动休闲、运动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山野户外、体育节庆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等旅游产品供给将逐渐丰富,我国将逐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以及一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体育健康领域,体育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慢性病干预、健康促进、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将逐步显现,社会资本开办的康体、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迅速增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程度不断增强。
趋势四:体育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
当前,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融合对接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将不断取得发展,并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级提升。体育产业作为近期才取得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门类,尽管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其后发优势也较为明显。
未来十年,随着我国休闲时代的到来,广大老百姓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将被激发,再加之我国体育领域“创新创业”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战略的逐步实施,体育产业领域将不断发现新需求、创造新需求,以此为基础,体育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将空前发展,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
趋势五:科技和金融将成为体育产业腾飞的翅膀
当今时代,科技和金融在助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产业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离不开科技和金融的大力支持。
在科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机器人、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向体育服务领域的转移与应用,将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在金融方面,股权投资、债券投资、融资租赁、众筹、保险等金融工具和产品将不断被应用在体育领域,针对大众健身、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户外运动、职业俱乐部、运动员等体育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黄海燕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