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国内健身器材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企业抱有暴利的想法。”近日,专程到进行产业推广的舒华体育用品公司总经理张维建透露,由于行业总体销量不大,因此很多业内企业都抱着能贵卖则贵卖的经营法则,追求单台销售利润,从而在客观上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做大。他的观点是,要将健身器材产业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挤压暴利的泡沫。
有的健身器材企业就是一味的追求前端的产品销量,而不注重人文待遇,导致自己内部的中流砥柱不断流失。近期看来这样的模式对企业自身没有什么影响,反观长远来看,存在很严重的弊端,很容易让企业走入“死胡同”。健身器材企业想要走的长远,必要两手抓。一手抓“产品针对客户群体定位”;一手抓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纵观宝德龙在这一点上是分外注意和推崇的。
张维建透露,目前国内做健身器材的公司约有500家左右,内销企业只有30余家,还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小行业。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最末一位2004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人民币,是健身器材行业强势企业当下奋斗目标的2至3倍。因此打造强势企业任重道远,差距显而易见。仅就由电动跑步机这一健身器材的旗舰产品为例,国内2004年产量62.94万台,出口38万台,进口6万台,实际国内销量30.94万台,与美国形成了很大差距。美国市场电动跑步机销售184万台,是中国的6倍。
张维健称,一般而言业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第一,健身器材行业习惯于传统机械、轻工器材销售方式,缺乏“生活方式”的推销;第二,企业规模太小,相互拆台的多,联合竞争力弱;第三,市场发展滞后。中国改革开放只有20余年,因此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绝不会像抛物线增长那么一蹴而就。
不过,张维建认为,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行业企业认为,眼前的消费者应该是已经迈过温饱线的小康以上家庭,因此能多赚绝不少赚,只管“利润效应”,而不注重市场的进一步培育。有的产品出厂价格3千多元,很可能卖到1万多元。张维建表示,看好国内健身器材产业是没有任何疑问,中国经济发展迅速,4亿家庭如果只有1%拥有健身器材就超过400万个家庭,平均一台器材3000元计算,也有超过120亿元的产业规模。而目前韩国每年都有100万台,远大于国内的销量。宝德龙针对精准客户群,重点就是推出低于2000元的跑步机,希望通过“普及健身器材风暴”对行业泡沫产生一定的挤压作用,与行业其他主流企业一道规范竞争。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