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博会为窗口,探索协会发展新思路 ——罗杰秘书长谈联合会筹办“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19-08-29点击:
次
近日,中体联(北京)体育场馆管理有限公司中标“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承办权,引得业界关注。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将于2019年10月12—15日在山东省德州市举办,以“德州智造、标准引领,助力体育产业升级”为主题,结合产业调研,聚焦标准化工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活动得到了山东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由德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和全国体育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办。
将体育标准化工作推进体育制造领域,送到企业身边,是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近年来的一项重点“服务”工作。此次走进德州,源于山东省德州市是全国首批“体育产业联系点” 城市之一,以体育装备制造业见长。2018年德州市体育企业已达1969家,规模以上企业80家,涉及竞技用品、器材、服装鞋帽运动医药等多个领域,体育及相关产业收入近400亿,体育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本次中国(德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将把体育“制造”和体育“标准”紧密联系在一起,举办全国体育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由专家进行培训,组织专业交流、实地调研和赛事观摩等。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大会帮助德州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升级,提供更多参考。同时也希望为各‘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把德州制造推向更高的层次。”
今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 (2019-2020 年 )》(以下简称 《计划》)。《计划》提出到 2020 年,全 国 体 育 消 费 总 规 模 达 1.5 万亿元,并指出要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重点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推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 航空运动、汽摩运动、马拉松、自行车、击剑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的细化落实,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三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紧跟改革步伐,探索行业协会内在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努力提升行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咨询,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以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为例。今年体博会上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80家企业、近3000个品牌参展。吸引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人次观展,会议期间共举办了6大类别50多项配套特色活动,包括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场馆设施与运营、体医融合、运动康复、运动科技与资本以及赛事推介。尤其是2019中国体育产业峰会,聚焦体育产业过往五年在政策驱动支持下的发展历程、探讨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成果、体育产业政策落实推进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话题。可以说体博会为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我认为体博会的成长历程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的一个窗口”罗杰说。
除了体博会,联合会作为公益组织,积极拓展不同形式的服务业态,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第三方服务平台,并将“公益性”体现在服务的方方面面。
据罗杰介绍,联合会首先要发挥社会团体的纽带作用,搭建精细化、精准化的平台渠道。通过搭建供需双方的交流平台实现供需链、价值链的有机结合。在今年的体博会上,有来自风筝、网球、棒球、马术、高尔夫、赛艇、皮划艇及体校联合会等实体化改革中的体育单项协会展团;有来自冬奥、亚青、亚运、大运场馆建设改造参观团、还有来自全国地市体育局长参观团,全国群体处长培训班参观团、全国青少年体育交流会观摩团等专业观众与参展商、行业专家欢聚一堂。根据大家的实际需求,体博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对接活动。
其次要提供常态化、多元化的会员服务。依托体博会这一体育产业的盛会,联合会发挥行业优势、资源优势、专家优势和供应商体系优势,探索举办大型公益性交流培训会。场馆事业工作委员会是联合会的二级分支机构,两年来共推出十场大型公益交流培训会,会议议题包括:全民健身、体育训练基地、场馆建设与改造、标准化培训与推广、风险管理与应用、大型赛事与产业开发等,参会代表人数超过2000人次。联合会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活动全面支持,其中享受公益参会名额的代表近1500人。接下来,场馆事业工作委员会将继续探索更多的服务形式与内容,以用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主线,开发衍生服务,并希望继续通过公益交流培训会的方式,畅通交流平台,为有效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要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引领推动行业发展。国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为行业协会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供给矛盾背后凸显的是服务主体缺位,放管服改革意味着过去许多由政府做的事以后将交给市场和社会来做。作为行业协会,要仅仅抓住改革机遇,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标准化为引领,通过制定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行业规划,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促进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