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谈第40届体博会:创新与破局并肩,历史与未来转换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2-09-07点击:
次
砥砺前行,将“创新”与“破局”贯穿到底——这是2022中国体博会在迈向“40不惑之年”所希望达到的愿景和目标。2022年9月6日上午,2022中国体博会媒体通气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在此次通气会上,系统回答了各位媒体记者关于第40届中国体博会筹备情况的相关提问。
△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通气会现场接受媒体群访
Q1:已历近30年、40届的中国体博会,您作为从1995(第3届)天津体博会就开始亲历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您认为该怎么客观、理性地去评价中国体博会——在中国体育用品业乃至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A1:其实在中国体博会成立之初,国内还未形成成熟的体育用品概念,那个阶段,运动鞋还属于民用品的范畴;随着1993年开始尝试探索将体育用品的概念带进了千家万户,推动了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所以从历史上看,中国体博会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变革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有意思的是,在这近30年、40届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体博会每走到一座城市,都带着“建立一个体育用品一条街”的心愿与情怀——而如今,其已走过12座城市,即将迈入厦门这第13座城市,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当地的体育品牌培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0年长沙体博会后,李宁公司在“长沙体育用品一条街”开业一家新门店
转至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能够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体博会将过去连续五届的举办地从上海转移到厦门——初衷是希望借厦门的资源优势,推动体育大产业化转型;与此同时,中国体博会的内容也在不断优化,不难发现的是,中国体博会、中国体育产业都在不断地朝着更远大的方向变好。
而以今天的视角,再去回顾中国体博会的历史进程,不外乎四个关键词——“高度”、“广度”、“深度”、“力度”。
1、高度: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而言,中国体博会是伴随着中国体育产业成长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拐点。
从它1993年的诞生之初,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发展体育产业,提高体育用品质量,展示体育成就和加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举措;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进行改革的一项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我国体育用品的产、供、销已经同市场经济接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指引,中国体博会在从幼小到成熟、从单一体育用品发展到综合型体育产业门类的过程中,不仅已在12座举办城市留下了成长的痕迹,多年来,还积攒汇聚了中国体育行业深厚的平台资源和品牌底蕴,通过每一届次的展会规划、展览内容的着力打造和创新突破,从而形成了业内独一无二的办展特色,深受体育产业各方面人士的认同。
1993-2022,中国体博会对于整个中国体育产业领域的影响将持续地萦绕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几乎我们社会生活和休闲娱乐所触及的每一个层面——政治、科技、商业、工业、服饰、建筑、艺术、文学、音乐……每一届的中国体博会都留有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印记。它以30年前“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思辨为开端,以40届、12城所融合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体育文化意识变迁为渐进式过程。
2、广度: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而言,中国体博会一路走来,可谓“管中窥豹”、见微知著。
从上世纪80、90年代见证了其初始阶段“筚路蓝缕”般的历史,当时在生产端,早期的中国体育制造业连一双完整的运动鞋都自行生产不出来,缺乏上游原材料和完整的供应链;在消费端,30年前,体育用品在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相当于奢侈品,大众对体育用品的认识停留在电视上,对产品和品牌的认识不够,同时,市(县)级经销商对体育用品的认知,也仅停留在电视和报纸上。
△1993年10月10日,首届中国体博会在陕西工业展览馆(现已拆除)开幕
“同频共振”的是,自1993年的西安到2000年的长沙,中国体博会在其成长阶段于不同城市的轮转举办,不仅带动了当地城市体育用品市场繁荣与发展,更是让当地消费者、经销商打开了眼界,真正见识到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体育用品——这种示范作用,进而又带动了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的快速扩张。
到21世纪前十年伴随着完成制造业产能的转移、“世界工厂”的初见规模效应,再到21世纪10年代发展步入快行道的“新黄金十年”,及至当下成为全球第二大体育消费市场——可以说,正是中国体博会的及时出现,彻底转变了体育用品行业的经销模式,从内部封闭的订货会转变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平台,使得社会各种资源能够交流和汇总,促进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开放。
未来,属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创造力空前的技术革新、旋风式迭代的全球化贸易模式,还将以“历史的钟摆”的方式,一波一波地袭来——伴随着中国体博会历史车轮的前行,也将揭开更多的现代体育世界的大幕。
3、深度:对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而言,中国体博会也是其品牌成长的加速器。
现在中国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大多数都是从中国体博会走出来的,包括李宁、安踏、特步、361°、匹克等——在其品牌创业的成长阶段,都借助了中国体博会这个平台,其品牌成长阶段和中国体博会相辅相成。
要知道,即便到了中国体博会诞生伊始的1993年,当时的体育用品业在中国还是尚未被社会正式认可为一个独立行业门类;而按照当时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准,体育用品企业可分为运动器材、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三大类。
而后的30年时间里,对体育企业尤其是体育用品各个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而言,一面是每年定期参加中国体博会,一面则是伴随着竞技体育发展和品牌营销模式的逐渐成熟,体育品牌不断走向成熟、壮大、出海,及至现在已呈“群雄并立”之势的上市公司“集团军”,成为了体育产业的骨干企业和中坚力量。
4、力度:对中国体博会自身发展而言,诞生于1993年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专业化的体育用品展会,并通过多年培育和精心打造,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指引,从幼小到成熟,从单一体育用品发展到综合性体育产业门类,目前已成为亚太区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用品盛会,是全球体育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径,中国体育品牌向世界展示实力的重要窗口。
在中国体博会的平台上,汇集了体育用品、体育营销资源、体育文化与科技的综合性体育产业,是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的助推器,传播崭新体育文化理念的重要渠道,对繁荣体育用品市场、壮大体育用品行业、推动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综上四点,中国体博会的历史地位至少应该是“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先驱”。
△自1993年以来,12座中国体博会举办城市海报
因为中国体博会的存在,它甚至可以为它反映的体育用品行业,十分精确地划定为这个行业某一个时代的起点和终点——那些重大的行业历史事件或转折点,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一旦在中国体博会这一展会平台上形成趋势,便会根据客观的二级市场及消费市场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就像历史的钟声振荡山谷一般,即便在停止敲击之后,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它。
Q2:对于过去30年、40届中国体博会的不凡历程,您有哪些感悟?
A2:这里,我谈三点感悟:
第一,跨度三十年,风云十二城。
自1993年起,中国体博会在30年、40届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曾先后在12座举办城市(厦门是第13座)留下了印记——每一座城市对体博会而言,都有独一无二的“标签”式的价值和意义,且每一届中国体博会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模式,每一届展会都在时时因应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迁,通过不断完成自我变革完成升级。
第二,风雨四十届,情系一代人。
在中国体博会刚刚成立的那个阶段,遇到了许多难以突破的障碍,因为在当时国内综合性体育用品博览会还未有过先例,中国体博会算是“首创”,所以只能借鉴国外的办展经验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可以说是中国体博会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也是在不断“披荆斩棘”之下才慢慢积累而形成的——
从未被大众所熟知,到现在体博会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头部展会,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们还有相当一批从第一届就开始始终追随我们至今的老展商,他们使我们坚若磐石,是我们展会的“中流砥柱”,因此,在今年的展会期间,我们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40届中国体博会答谢会,感谢那些一直默默给予我们莫大帮助的展商老友。当然我深知,在跨度一代人30年、40届的历史中,属于你我值得珍藏的巅峰“记忆”远不止一场答谢会就可以全部表达出来,这份情义和信任,用世间任何的辞藻,也是无法穷尽表达的。中国体博会不仅照进现实,更照耀未来,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体博人”。
第三,值不惑之年,走向新高度。
事实上,我认为中国体博会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展会,更重要的是,它与30年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脉搏保持“同频共振”。 在本届博览会上,也将依据“十四五”时期对体育产业的建设发展规划方针以及相关政策指引,寻觅新的途径,去助力新的业态生成,以“体品”之名,以“体博”之力,去铸就下一个“黄金三十年”,与业界一起助力体育用品业发展走上新的高度。
△中国体博会过去30年的“吉光片羽”和“时间卷轴”
综上三点,我还想归纳一句: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见证中国体博会创造新的行业历史,而我则会用“四十不惑新起点,改革扬帆再起航”,来表达自己对它未来的历史价值和行业意义的期待。
Q3:虽然二次延期,但中国体博会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即将如期在厦门举办。面对行业如此这般的困难和险境,组委会依然交出了漂亮的数据和业绩——放眼整个体育会展行业,这也是独一份。您认为,中国体博会能够如此自信、从容不迫地面对大环境带来的挑战和考验,“胜负手”的关键在哪里?
A3:不得不承认,疫情的确对中国体博会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但让人欣慰的是,即使再“难上加难”,中国体博会也克服了困难,并即将以新的面貌,给业界交付一个满意的答卷,这是体现中国体博会的专业之处。
另外,我们通过与企业进行沟通过程中发现,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许多品牌仍然有信心在危机之下寻求新的成长点,应对危机的意识更加强烈,对市场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晰——较以往相比,能够以更加理性的心态,去追求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即使说在产品出口方面确实有所下滑,可随着企业供应链体系的逐渐成熟,有前瞻性的企业逐渐把视角转至国内市场。因此我认为,我们不应将视角局限于近两三年的市场表现,而应按照一个完整的疫情周期综合来看。
此外,参展企业还给予了中国体博会这样的一份底气:除了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的省市,其他各省、市、地区相关政府仍表现出了强烈的参展意愿——由此可以判断出,G、B端市场依旧存在大量的采购需求。
从现实角度来看,当下,制造业仍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创新是必然,然而制造业的各个细分门类都要有各自应对危机的方式;同时,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进一步发掘消费者的需求。即使部分市场已经相对饱和,但创新性仍然存在——市场上缺少的是个性化的平台去驱动消费,去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经济,去引领企业做着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而为企业创造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去深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都是中国体博会想要践行的责任,再加上中国体博会长久下来一直都树立着居安思危意识,才造就了现在的“临危不惧”。
坦白讲,从3月21日我们首次对外宣布了2022(第40届)中国体博会延期的决议,到今天近半年的时间里,正如各位看到的一样,2022中国体博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自创办以来30年都不曾经历过的,也是将全展期战线拉得最长的一次——也正是因为依托于前40届的办展、策展经验,以及与行业同仁形成的默契,我们才得以有信心去承诺2022中国体博会定将不辜负业界的期待,带来别开生面的一场体育用品饕餮盛宴。
这与前30年中国体博会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2003年非典,2020新冠疫情刚刚全面爆发,中国体博会的处境要比现在艰难;但事实证明,中国体博会都“挺过来”了,甚至远超所有人的期待,这一届也同样如此。
总结下来的话,所谓的“胜负手”,其实用以下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诠释:
关键词一:变革转型
早在五年前,作为中国体博会主办方的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就对自身的职能进行了二次定位,定位于三个服务,即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政府。用时五年,今年我可以说,我们近乎完成了当时看来“手术刀般”的变革,建立起了一支真正意义上具有市场化办展思维模式的展会服务团队,打造了国际、国内一流办展水准的展会服务体系。
何以见得?今年政府展区无论在参展内容还是参展规模上都已经成型,能得到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的认可和信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很好的例证,说明体博会战略定位的成功。
此外,无论在迎接数字化转型的数字经济时代,还是对于场景升级后的运动空间创新融合新蓝海的推广——我们也一直在用实际的办展行动,都在紧跟国家相关领域的治理思路和发展步伐。
关键词二:行业信心
提及信心这个词,令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两年前的2020年(第38届)上海体博会,甚至更遥远的2009年(第24届)北京体博会——是的,危与机之中需要的是信心经济。
2009年经济软着陆靠的是4万亿的拉动效应;2020年则是国家减税降负,帮助中小微企业——不同阶段国家治理宏观经济的“工具箱”不同,但不变的是给予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对于经济繁荣向好的信心支撑。
我们早在策划2022年第40届主题、对各个展区进行详尽规划时,就考虑到了新时期紧扣政策面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一方面,我们以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对于体育产业的指导和发展要求为行动纲领的主线;
另一方面,我们将目光先后聚焦在了以下四份今年新出台的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纲领性文件上,分别是: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7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新体育法》;同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
我们在协会内部组织了定期的学习和探讨,并作为策展的依据,多方位发力,希望借由中国体博会的平台,尝试去演绎和诠释新时代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制造业的内核与竞争力。
及至2022中国体博会招展报名工作全面开启,哪怕后来经历了二次延期,我们都惊喜地发现:在我们的助力和倡导下,即便今年行业是负增长,但我们一直向行业传递着信心,没有人云亦云地一片哀鸣——企业因此也有了信心,得到正能量,并坚守约定跟进我们,坚定参与今年的中国体博会。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体博会是充满韧性并经得起考验的平台。
毫无疑问,今年无论对于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还是竞技体育、体育媒体等,整个体育大市场都太期待也太需要信心的提振了。对未来而言,信心比石油贵、比黄金贵,没有信心,消费就没有马力,市场就没有活力;没有信心,就没有恢复到常态的可能。
就在前几天的8月26日,厦门社会面全面清零,全市的中风险地区解除——我们距离第40届中国体博会的顺利召开,可以说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Q4:2022(第40届)中国体博会将于本月16-19日在厦门举办,有哪些新的看点?
A4: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中体联(海南)体育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福建省体育局支持的2022(第40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将于2022年9月16-19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共设置了健身展区、体育场馆及器材展区、体育消费及服务展区等三大主题展区。截至目前,健身展区报名参展的企业数量达到674家,展览面积达到90000平方米;体育场馆及器材展区共有236家企业报名参加,展览面积达到34000平方米;体育消费及服务展区,其展览面积近27000㎡,展商数量达377家。
△2022中国体博会展区全图
值得一提的是,2022中国体博会将在“1300+参展商”、“150000㎡+展览面积”、“100000+观众人数”的规模化基础上,从以往的贸易型展会定位寻求向资源型展会的转型,去主动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构建G、B、C三端兼顾的新展会模式,并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峰会,如数字体育峰会、运动空间大会来搭建多功能性优良平台,为企业交流提供支持,为企业拓展业务提供新思路。
此外,还将通过进一步升级和优化各个展区的服务体系,多元融合、多维提升展区内涵,多个方向、多个渠道丰富展品类别,尤其是强化内容和技术服务,致力于通过有效地沟通,让企业与运营者之间形成共鸣。同时,三大主题展区也结合行业和市场发展的最新状况,依据不同的主题,设置多个细分主题,全方位涉及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紧跟行业前沿动态,由此,也更有多个专业市场的报告通过本届展会发布。
今天是距离展会倒计时10天开幕的日子,2022中国体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入了倒计时的冲刺阶段,我们招商、招展、招观、论坛、会议、活动、新闻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待开展了。
借今天的机会,我们也要向厦门市政府道一声:感谢。
2022年,时值“十四五”开局第二年,随着第四十届中国体博会移师厦门,厦门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展会莫大的支持与保障。
尤其在前段时间,随着厦门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关心中国体博会的展商、观众朋友以及行业同仁们都担心2022中国体博会能否如期举办?为了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要求,同时最大化地维护企业的参展权益和观众的生命安全健康,厦门市政府与我们通力合作,同心同德,一直在及时持续地帮助远在北京的我们,时刻保持厦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疫情动态的同步关注,并在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快速应对措施的决策参考,比如及时发布延期公告,并调整相关的工作部署和时间安排。
回顾中国体博会的发展历程,曾三轮次站在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业的历史转折点上,巧合的是,在这三次的时间结点下,中国体博会都来到了福建,并分别于1994、1998、2015、2016四顾“榕城”福州:
1994年(第2届)福州体博会,当时是国家提出“体育产业化改革”第一年,也是中国体博会发展史上极为困难的一年;
1998年(第6届)福州体博会,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下,中国体博会依然“顽强”,保持着初级阶段缓慢增长的速度,那时刚有境内、境外专业买家的概念;
△承办过体博会的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2015年(第33届)福州体博会,正是在著名的国务院“46号文”颁布之后的首届体博会——整个行业犹如被注入强心剂,政策红利释放,资本纷纷进入行业各个领域,“飞猪”效应明显;紧接着的2016年(第34届)福州体博会,行业头部企业集体告别“去库存”滞胀阶段,鞋服品牌率先转型升级,走向“新国货时代”。
2022,当“十四五”进入第二年,中国体博会又将破局蝶变、展露新颜,再度空降福建,选址厦门——借助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凝合之力,和福建厦门一道开启“破局·蝶变,演绎新时代体育产业”的第40届篇章,并力求在“不惑之年”,全面打造如下六个“新”:
第一,新的展会定位。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推进服务“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国家战略、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积蓄发展新的业态,催生新的经济风口等方面的需求日渐扩大,群众的消费主体角色愈加重要。
回顾往届,中国体博会的定位更偏向于G、B端,C端的色彩与之相比显得略淡,为了能够践行“十四五”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体博会的“桥梁”作用,本届体博会的定位也将逐渐向C端市场迁移——体现在加大了观众的邀约力度方面,不仅是体育运动爱好者,来自园林、军旅、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大众观众,也均有所涉及。
第二,新的展览门类。
本届中国体博会在保留了体育场馆及器材展区、健身展区、体育消费及服务展区这三大主题展区的基础上,把政府展区和数字体育场景展示融入其中,倾力打造一个综合性体育用品业盛会,联动国内多个省市、地区的体育产业集群力量,打通、构建时代需要、行业需要、企业需要的全产业链条,传播新的绿色智慧型产品研发理念,推广最前沿的市场科技成果及技术,为新兴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个业务拓展的机会。
其中,政府展区集结了全国各地体育机关单位、采购部门、组织机构、专项协会、优质企业等参展单位,将主要展示我国各个地区进入“十四五”时期之后,体育产业发展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在该展区,将全面依据政策导向,结合各个地区的体育产业特色,通过展品推介、技术交流、会议活动等途径,推进多地资源共享与业务合作,助力实现“体产融合”,催生新的市场业态形成,加速带动国内体育产业内循环经济格局的提质升级。
第三,新的消费市场。
本届展会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当下行业的发展,不再只是深度聚焦于一些热点话题,还尝试去探索体育用品产业乃至整个体育行业一些较为冷门的领域——在扩大市场上主流产品品类展示规模的同时,增加一些生产制造不可或缺但可能因为市场利润较小,极易被忽视的产品品类,比如各种健身器材的零配件,又或者是去推广宣传大众所不熟知的冷门特色运动项目。
以现在大火的露营、飞盘为例,这放在以前全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运动的品类,因为疫情的关系,一下子进入了大众的视线。所以说,市场上仍有一些潜在的机遇等待着被发掘——2022中国体博会就将充到这一“开拓者”的角色,通过与展商共同组织一些大众体验类的主题活动,孵化更多小众运动项目。
第四,新的策展形式。
谈起展会,容易让人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在一个展馆的多个展里设立多个展区、多个展位,展区与展区之间分割开来,而事实上,在“体产融合”的驱动下,各个领域之间联系密切,比如谈起健身,不只是健身器材本身,而是与全民健身场馆、健身消费市场“绑定在一起 ”。
因此,在本届展会上,我们设置了诸多“展中展”,真实还原展品的应用场景,做场景化营销,以“1+1>2”的叠加展示模式,打破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壁垒,从而为全国体育用品领域相关企业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有效实现体育资源配置共享,进一步促进跨界融合,为推进业务贸易订单达成、提升良性互动创造条件,加速带动国内体育产业内循环经济格局的提质升级。比如在健身展区,我们在其下就新增了很多反映行业当下发展的规模化集群板块和热点市场的“展览子集”,如全民健身展区、健身器材零配件及加工工艺展区、康复及体质监测展区等。
第五,新的科技热点。
比如数字体育产品的互联互通,就是2022中国体博会上的一个亮点。在这里,我简单罗列一些我目前所掌握的企业新品情况。当然这部分内容还会不断更新。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冰雪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只是民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据我了解,仅过去一年全国就有不少高校开设了冰雪运动相关专业。今年展会期间,英派斯将有一款滑雪划船综合机推出,它不仅适合专业运动员训练使用,而且在划船和滑雪模式中任意切换,节省空间的同时,满足了专业训练和家庭健身的双重需求——这个领域的竞逐,或将成为第四季度体育制造业的热点。
华为智选和亿健共同推出的新款椭圆仪也值得关注。除了具备一个优秀椭圆仪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外,这款椭圆仪可以与华为智能设备实现秒级互联,让用户的运动数据全面实时交互和可视化。此外,这款器材还配套了很多直播课程,用户在家就可以跟着主播一起练,在线弹幕互动、实时获取指导、网上PK互动。而这,其实就是健身这两年来所倡导的“硬软件结合”发展趋势——家庭健身器材智能化、数字化、定制化升级的直接体现。
飞尔顿橙色六合一环保哑铃,不仅入选了红点博物馆馆藏产品,还荣获了一系列设计制造大奖,它结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分别有哑铃/壶铃/杠铃/俯卧撑支架这四种模式,以及六种哑铃和壶铃的形态组合而成,C字形开口设计的哑铃片搭配符合人体颈部曲线设计的泡沫弧度连接杆,让健身爱好者在家轻松科学健身。
FED多功能滑行板,足不出户,在家模拟滑行体验,轻松滑出好身材。
还有AI智能魔镜、自发电划船器、全球首创无配重块式超级力量站、跑步机+划船机综合器械、EMI新型阻力系统……
诸多新品,我就不一一详述了,在这里留个悬念,展会开幕后,自会揭晓。
第六,新的营销通路。
纵观目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经济发展趋势,互联网集高效率、低成本、交互式为一体,优势十分突出。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发展,以及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型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推广手段从传统的硬广,开始向碎片化、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软广过渡,从"广而告之"开始走向"定向推广"。
基于此,我们也对2022中国体博会的营销体系进行了优化,不仅在展会前期开设了线上“展商秀”平台,给予展商与专业买家一个不受距离、空间限制的“订单交易”、“技术交流”、“业务合作”窗口;还在商贸对接活动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在保留往届一对一洽谈会、跨界融合校企交流大会、集团工会采购专项对接会的同时,创新地尝试开发直播带货选品和跨境电商选品专项供需对接会,帮助参展企业拓宽销售渠道,且通过增强对团体客户的邀请,打开营销外围的局面。
Q5:众所周知,数字经济也是我国上半年整体经济形势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也是未来各行各业提前布局的战略要务。您认为,中国体育制造业应该如何抓住这股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
A5:比起服务业的数字化,制造业的数字化更是重中之重——出发点还是要以市场驱动为导向,与大众消费者的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以为日后建立大数据库奠定基础。
至于说到如何面对数字经济的浪潮,首先就需要作为主办方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的我们带头示范,为业内发挥智库作用和平台引领职能。
由此,我们将在今年的中国体博会期间首次举办2022中国数字体育产业高峰论坛,届时,国家部委、高校产业研究院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头部企业代表将出席,全面围绕“数字体育”展开讨论,话题涵盖数字体育经济、数字体育相关政策、数字体育与校园体育的融合、2022北京冬奥会数字体育科技产品解析、数字体育课程研发、数字体育产品创新开发等行业热门,还在业内首次发布《中国数字体育洞察报告》。
此外,根据我所掌握的数据,上半年我国仅5G基站就新增了42.9万个,全国目前有5G基站近200万个;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7800万台(套)。因此,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经是既定事实和大势所趋——中国体育制造业也不例外。
我认为,中国体育制造业要抓住这股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重点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让数字经济在行业中起到助推作用,从而释放消费潜能。
毫无疑问,包括线上消费、虚拟消费等在内的数字化消费,和传统消费场景相比,供需匹配效率大大提升了。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6.3万亿元,同比增长3.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8个百分点,占比提升至22%。同时,数字化消费在当今时代的溢出效应还体现在实现了用户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上。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尤其体育制造业必须要重新思考渠道的建设和管理,加快线上渠道的拓展。大家都知道,前几天格力和河北经销商就因为品牌发力线上渠道闹得很不愉快,诸如此类的“现象”,我认为这是企业未来发展必须要经历的某个“阵痛”阶段——体育制造业还没有经历这样的“阵痛”,说明相较其他类别的工业领域,转型还不够快。以安踏、李宁为代表的体育鞋服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最近一个月,运动鞋服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半年报,业绩增长状况都非常好,走在了全球体育产业公司的前列。
△安踏集团2022年度上半年收益
第二,体育制造业要用好数字经济贸易工具。
尝试通过数字贸易,加速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品链、服务链的重构。尤其在疫情仍未消散的当下,实体企业的金融服务必须寻求数字化转型,尝试利用数字经济贸易工具进一步拓展跨境数字贸易业务。
第三,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数字经济的头部企业往往背后有着雄厚的资本支持,研发投入和工资成本都明显高于传统制造业。这就意味着,高精尖人才势必要向新兴数字企业转移。这就导致了传统制造业缺乏人才吸引力。因此,体育制造业企业应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对于核心业务人才的投入力度,同时尝试利用地方政策红利,与国内外高校合作,通过校企融合、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既懂体育制造业、又懂数字技术的高水平人才。
第四,要利用数字产业的集群优势。
疫情当下,体育制造业的企业大多意识到了布局要“去中心化”,要努力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保证生产效率。但数字经济在其发展初期有着明显的集群效应。当前,全国几大重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地位一时难以撼动。体育制造企业需要顺势而为,将数字经济业务与产业集群靠拢,发挥集群优势的同时,集约相关成本的投入。
最后,感谢今天各位的到场,我们9月16-19日,厦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