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媒体 > 展会新闻 >
通知公告
展会新闻
论坛会议
展商风采
展会图片
合作媒体
宣传推广联系
观众注册指南

校园体育、校外体育培训何去何从?新《体育法》已揭晓答案…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2-07-14点击:
        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新《体育法》”),针对新时代体育工作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下一阶段构建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进行了通盘考虑和系统规划,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体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基础性和整体性的问题。
 
△新《体育法》修订(图片来源:网络)
 
        据悉,新《体育法》在原先的基础上,将8章54条内容增加至12章122条,不仅着力通过制度设计解决了群众“健身难”的痛点,还包含加快建设体育场馆设施的内容,并将幼儿、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等问题纳入其中,把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国家实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制度”的明确要求。
 
        新《体育法》的修订,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占体育课上应试科目”的现象将不复存在,“体育课不被占”、“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应当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校运会”、“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等被写进法律——这些都预示着:未来校园体育乃至校外体育培训的支持和推广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地扩大。
 
 
        实际上,受“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目标的指引与常态化背景下催生出的“全民刘畊宏热”的双重影响,继“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之后,我国儿童、青少年人群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迎来了新一波的上升。此前的插曲是,碍于前段时间我国多地疫情形势严峻的局面,为了践行防控要求——天性自由的儿童、青少年人群不得不暂时压制住走出家门进行户外运动的需求。所以,从表面上看,校园体育、校外体育培训领域在2022年上半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动作”。
 
        如今,随着全国多地区疫情形势的转好,再加上工信部发布行程卡“摘星”消息,不少地区已经迈入常态化防控的“后疫情时期”;与此同时,体育校外培训机构、各体育场馆、专项特色体育俱乐部等公共场所的陆续恢复开放,终于让“少年们”有地可去,彻底“撒欢儿”。
 
        重磅政策接连出台,会给校园体育带来怎样的机遇?在新《体育法》叠加“后疫情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校外体育培训的发展路径在哪里?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校园体育谋新篇?
 
        通过新《体育法》的主要内容,“校园体育对应的市场需求将得到扩增”这一结论呼之欲出;近年来,接连出台的几大关联性政策文件,也直接验证了这一点。
 
        在202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中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同时深化体校改革,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除此以外,依据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围绕学校体育所需的场馆器材,加大建设改造力度,从供需端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而紧跟新《体育法》出台的步伐,近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所起到的则是巩固的作用。《通知》从“坚持挖掘创新,不断丰富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内容”、“统筹整合资源,推动专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扩大场地供给,为学生课余锻炼创造良好条件”、“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等四个方面为下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工作安排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三部委《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
 
        需要关注的是,除了足球、篮球、排球等传统项目外,中国式摔跤、棋类、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手球、橄榄球等新兴项目,均被划为“推荐”级别的运动项目,从而正式被写进《通知》中。这也意味着,新学期,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将更加丰富和健全。
 
        此外,《通知》中关于“合理规划利用社会场馆,各地要指导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校、青训中心等合理规划时段,低收费或免费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课后服务等提供场地支持,要大力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共享……”等相关内容,也充分地释放出了“学校体育为先”的信号。
 
        至此,学教体育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通知》所指向的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又或是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都将成为9月16-19日期间,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2022中国体博会”)上的重要展览板块。届时,在2022中国体博会现场,业内应如何把握政策东风的风场,演绎一场精彩的校园体育大戏,着实令人期待。
 
 
        校外体育培训要走什么路线?
 
        新《体育法》中提出,要确立体教融合的法律定位,深化部门职责,坚持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用法制手段为体教融合定规矩、划界限。
 
        不难看出,在法律条文的约束下,体教融合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性发展;同时,校外体育培训作为除校园体育之外推动体教融合落地的有效途径,自然也囊括其中。
 
 
        去年,当“双减”政策刚刚颁布时,相关政府部门就匹配了指导文件加以规范。
 
        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中表明,要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引导广大的儿童、青少年学生和家长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社会机构切不能借机搞“焦虑营销”而增加学生的培训负担。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校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
 
        2021年12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中规定,应考虑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遵循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场地设施、培训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安全措施等方面着手,按照规范性标准展开调整和部署。
 
        近期,随着暑期的到来,校外体育培训市场再度进入旺季,6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强检查、巡查,要求各地在暑期的培训收费课程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参与体育教培的工作人员应至少具备一种体育运动培训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进阶培训,以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而此次新《体育法》的成功修订,无疑是再度给校外体育培训市场按下了“确认键”:明确了校外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模式和方向的同时,对以校外体育培训组织、俱乐部、体育场馆为对象所展开的监管、筛查工作予以落实,也是“板上定钉”之事。
 
        总之,随着校外体育培训的专业性、规范性、有序性不断得到实质性地监管——当所有的校外体育培训都步入“正轨”时,意味着这个市场也将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至于谁能率先抢占到这波清晰可见的红利,比拼的不仅是品牌定位和历史底蕴,更考验企业的战略转型效率和品类延伸潜力。
 
        如果你想在商机日渐暴涨的儿童、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市场“分一份羹”,那么,在汇集着儿童、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以及特色体育项目的2022中国体博会平台上,或许能够让你收获新的商业资源。
 
        体育教育终“上位”?
 
        “十四五”时期,体教融合作为培养全面人才的核心手段,无疑对促消费、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此,不管是校园体育,还是校外体育培训,从总体上看,最终体育教育都会“条条大路通罗马”。
 
 
        以往,谈起体育教育,人们更多将其当做一种辅助教学方式,虽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一直广为宣传,但对“体”的教育总是居于后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体育课被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家长、老师对此早已见怪不怪的原因。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终身运动、科学健身的目的,还能强化其团队合作精神、抗压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更从容地去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
 
        另外,体育教育确实能够有效弱化长期“应试教育”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紧张感、“窒息感”,利于舒缓身心,找回本该享有的童真无忌与豆蔻年华。
 
        不过当下,“硬币”也有另一面:体育教育市场仍存在缺乏专业体育教学人才、场馆稀缺、服务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另外,不同于线下教学模式的成熟——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之下,线上体育教学成为“刚需”,不过应用技术尚不能完美地兼顾多样化、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的发展需要。
 
 
        因此,大致可以预测:无论是校园体育,还是校外体育培训行业,其下一步发展的新路径,将与解决上述提到的体育教育市场所存在的短板问题密切相关,例如于无形中将会加速相关产业链的“智能化”创新迭代速度。
 
        倘若回归到企业和产品的本质,考虑到体育教学最终面向的是C端受众——企业就必须把产品服务做到位,并结合各项政策内容,增强新形势下产品与体育教学应用场景的适配度。为此,新《体育法》中也有提及:国家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
 
        众所周知,教育行业讲究“因材施教”,再结合政策、市场、产品等多重因素综上观之——若想实现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如今看来,似乎真的只有走智能、智慧发展之路,才能行得通、行得远。
 
        而作为体育展会龙头的中国体博会,一直致力于为体育用品行业上、中、下游搭建好桥梁,将平台效应发挥到极致——在第40届的“不惑之年”,关于“体育教育”这一课题的传道、受业、解惑之旅,势必将吊足业内人士的胃口。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