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届·12城”中国体博会通史⑦西安篇丨体博会的“身世之谜”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2-02-18点击:
次
如果将时光机回拨到30年前,当中国体博会诞生之时——那时的你,在干什么?
当“40届·12城”中国体博会通史系列刚过半的时候,终于等来了中国体博会发源地所属的“西安篇”。
△西安地标之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图片来源:新浪旅游)
古都西安,无论30年前,还是30年后,都是那个屹立千百年的古都——哪怕长安玄武不在,哪怕咸阳繁盛成墟。
30年前,体育用品在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相当于奢侈品,大众对体育用品的认识停留在电视上,对产品和品牌的认识不够;县市级经销商对体育用品的认知也仅停留在电视和报纸上。
自1993年的西安到2000年的长沙,中国体博会在其成长阶段于不同城市的轮转举办,不仅带动了当地城市体育用品市场繁荣与发展,更是让当地消费者、经销商打开了眼界,真正见识到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体育用品——这种示范作用,进而又带动了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的快速扩张。
同时,中国体博会也是中国体育用品品牌成长的加速器,现在中国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大多数都是从中国体博会走出来的,包括李宁、安踏、特步、361°、匹克等,它们在其品牌创业的成长阶段,都借助了中国体博会这个平台,其品牌成长阶段和中国体博会相辅相成。
从体育用品业“大历史观”的角度看,中国体博会对繁荣体育用品市场、壮大体育用品行业、推动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绝对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993年,放眼看世界,在体育领域,综合展流行全球,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几乎所有国家办的体育展都是综合型展览,无论是服装、器材还是鞋类,都放在一起展出,影响力较大的展会品牌,当时“老大”是ISPO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老二”是SUPER SHOW美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后来,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些展会逐渐转型,由综合性展会转变成为专业性展会。这是后话。
△1993年10月10日,
首届中国体博会在陕西工业展览馆(现已拆除)开幕
于是,1993年10月10日的西安,既是首届中国体博会开幕的日子,同时也不得不成为彪炳中国体育产业的史册——中国体博会成为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先驱”。
01
1972-1992:
沉淀了20载的“史前”体博会
如果说中国体博会在其“史前”是经过了20年时间的酝酿的话,这么言之毫不为过。
这一时期,基本是计划经济下无竞争的状态,即政府订货会模式——全国体育用品计划订货会。而这个“史前”时期,又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2 年至 1980年)
这个时期,还只是政府部委之间的会议,研究全国体育器材和服装需求,并制定相关计划。
1972年,随着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体育器材生产供应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使体育器材生产供应列入国家计划。
为了保证全国竞赛、运动员训练和援外体育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当时的国家体委、轻工业部、商业部于1972年至1980年之间,共同召开了9次全国体育系统体育器材计划会议,国家体委、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共同召开了2次全国体育系统运动服装计划会议。
△1972 年-1980年,
历年全国体育器材/服装计划会、订货会举办地一览表
第二阶段(1980年-1992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体育不断腾飞,也为体育用品业迅速成长,提供了丰润土壤。
这个时期,由于祖国大地的乡镇企业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于是,计划会议便与时俱进地邀请到了部分国营为主的生产厂家参加,供需见面,时效性更强。
1980年至1992年,国家体委、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又召开了20次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生产供应计划会议,虽然还统称“全国体育用品订货会”,但很明显,已经将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的计划会议分门别类召开——这反映了当时的厂家已经开始按照专业品类属性建立不同的经销渠道。
△1981年-1992年,
全国体育用品订货会举办地一览表
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的回忆,1993年左右,体育用品业在中国还没有被社会认可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而按照当时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准,体育用品可分为运动器材、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三大类。
订货会开始供需双方直接见面,这便是中国体博会的“前身”。
△天津市针织运动衣厂为我国参加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运动员生产服装
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计划会还是订货会,都是以会议的形式召开,部委以红头文件形式发布会议通知,相关人员参会。有连续的、明确的会议主题和相对固定的会议时间。会议主题就是每年的体育器材和服装生产供应计划,主要任务是安排下一年全国各级运动队及相关运动会所需的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的生产供应,而会议时间则是根据计划与生产的周期来安排的,一般安排在每年的第 4 季度。
这一时期,每年的第4季度该制定下一年体育器材和服装计划、安排生产的时候,相关人员就会想到全国体育用品计划订货会。
02
1993:四大部委齐发力,
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诞生
20年时间,是何其地漫长,又是何其地短暂。
当时间来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终于打开尘封的大门——体育用品及装备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千帆相竞,产品生产和国内外贸易迅速发展,体育用品行业步入一个崭新意义的高速发展期。
△1992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南巡讲话”社论文章: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
1992年11月11-17日,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在广东中山召开。会议以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探讨体育改革为主题。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在会上强调指出,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以及在这种体制上产生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如行政的手“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等问题,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此伍绍祖在会上表示,要以改革体制为关键、转换体制为核心,加快体育改革步伐,以期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以社会办为主”的新格局。
这个会议在体育战线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有着转折性、历史性的意义,会后被称为“中山会议”。
1993年4月15-19日,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了深化体育改革的问题,通过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和五个相关文件,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的改革目标、“五化五转变”的改革任务和“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思路。
经济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体育用品生产和国内外贸易迅速发展,原有计划订货会议的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3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比表(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
为了培育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加快体育用品生产流通和国际交流的步伐,在新形势下使各部门在体育用品工作上的合作与配合更加紧密和经常化,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国家体委与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等有关部门多次协商,决定从 1993 年开始,将封闭式的全国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计划订货会议,改为向国内外开放的“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当时的展会全称中没有带“国际”两字)。
可以说,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诞生,是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和国家体委共同召开的全国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计划订货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体育事业,共同保证体育用品生产和供应的产物,并在体育用品工作方面与国家体委进行长达20年合作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更是成为了当时的国家体委(1998年后为国家体育总局)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发展体育产业,提高体育用品质量,展示体育成就和加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举措。
自此,从 1993 年开始,为树立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培育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推动中国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服务全社会,新型的体育用品博览会替代了沿袭 20 多年的全国计划订货会,从以供应专业队为主到面向市场,标志着我国体育用品业向着市场经济迈出关键的一步。
03
西安体博会历史价值: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分水岭
1993年10月10日,古城西安。
深秋的西安,气温大概只有6-8度,陕西工业展览馆却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人声鼎沸——由原国家体委、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国内贸易部共同主办第1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千呼万唤的市场经济需求声浪下终于“白手起家”了。
现场广播员在首日宣布了到场的观众数据:5400人。对于中国任何一座省级工业展览馆来说,这个数据,都是节假日5倍以上的数据。
△1993西安体博会现场
首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虽然只有100家企业参加,230个展位,4000多平米,但是其历史地标级意义却远胜于现实意义:
它的举办,标志着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正式从封闭式的全国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计划订货会议,改为向国内外开放的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中国体育产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分水岭和市场化的重要标志。
它的出现,彻底转变了体育用品行业的经销模式,从内部封闭的订货会转变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平台,使得社会各种资源能够交流和汇总,促进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开放。
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在到会时表示,举办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进行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标志着我国体育用品的产、供、销已经同市场经济接轨。
自此,中国体博会从1993西安起步,1994福州、1995天津、1996南昌、1997武汉、1998福州、1999成都、2000长沙……在其成长阶段,一路走来,一路探索中国体育用品的内需市场。
△1993西安体博会开幕式现场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清晰地记得,1993-1999年间,当时体博会由于没有展商报名数据系统,展位分配工作非常简洁:100多家参展企业派出代表,提前半个月到陕西工业展览馆现场围坐,展会主办方派出招展负责人员,用纸和笔在一张A3白纸上,按照展馆比例尺写写划划之后,再拿话筒进行一番讲解,参展企业都大体知道自己企业的展位会在哪个位置,便心中有数了。
在那个体育产业萌芽的“上古时代”,全国上规模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并不多,很多还处在老国营企业的股权改革转型阶段,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目前格局的品类上下游集群还未形成雏形。因此,参展商们之间基本都相互认识,大家都共同经营维护着一个“企业家圈子”,有了这样一个圈子,自然就会向一百单八将那样,排定“英雄座次”,形成“人脉闭环”。及至参展层面,大家就会按照一个既心照不宣又约定俗成的“江湖规矩”办事:即按照企业的“江湖地位”,来划分参展规模和展位范围,没人敢做“下克上”的“出头鸟”。
△1993西安体博会现场
这也是1993西安体博会期间开始出现的、一个不得不提的有趣的现象。
此外,倘若开启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从30年前往后看,中国体育用品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态势,其实和我们当时的起点低、机遇多密切相关。随着市场供应能力的提升,竞争加剧,行业和各个企业都面临诸多难题,以往惯用的“招数”,大多失灵——回望30载的中国体博会历史,其诞生之初就具备这样的DNA:
作为风向标,始终发挥着对整个行业的“指挥棒”作用,不管是在灌输政策意识,还是引领市场经济的层面。
梦想从未止步。
1993年的首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当时是西安这座古都贯通中国体育的一条纽带,是让西安的城市和社会发展、产业分布更加均衡的一次契机。
△“灞桥折柳情难断”,正如追忆30年前的西安体博会
(图片来源:网络)
碑林,法门寺,古城墙,灞桥折柳……总有体育用品行业同仁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体博会何时能再回起源地西安?
时间的节奏,是根本抓不住的。更何况中国体博会这样一个承载了历史级体育产业及体育事业的行业共同体的命运。
然而对于中国体博会,似乎又只有它的历史年轮和城市宿命是总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