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场馆建设驶入快行道,气膜结构与装配式建筑抢眼|冬奥经济·冰雪装备行业报道③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1-12-28点击:
次
距离2022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除了备受关注的明星运动员之外,随着“冰丝带”、“雪如意”等新建冬奥主场馆也通过测试赛纷纷揭开神秘面纱——代表竞技体育最高标准的地标级竞赛类场馆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到了具有普罗大众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全民健身场馆领域,北京冬奥会冰雪场馆建设方面的“外溢效应”才得以充分展示和体现,进而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整体上驶入了“快车道”。
首当其冲的依旧是政策面因素,成为了冰雪场馆建设驶入快车道的“加速剂”。
早在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在联合印发的《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座;滑雪场数量达到800座,新建滑雪场不少于240座。
7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
纵观目前冰雪运动场馆建设情况,肉眼可见的是场馆数量的增加。根据智班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冰雪运动场地数量为1888个,较上一年增加368个,同比增长24.21%,面积达0.67亿平方米,较上一年增加0.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84%。其中,全国滑冰场地数量增加311个,滑雪场地数量增加57个,同比增长分别为62.87%和37.13%。
事实上,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力发展冰雪运动的大潮流下,场馆建设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而环保、低成本则是场馆建设的重要参考因素——这也使兼具这些优势的创新型全民健身场馆的气膜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在冰雪领域的应用受到青睐。
可以预见的是,借助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契机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再加上“碳中和”、“碳达峰”等可持续性环保使命的深化与践行,气膜结构与装配式建筑的冰雪运动场馆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1
7部门联合《规划》:
兑现于“后冬奥时代”冰雪场馆建设
中短期内,北京冬奥会给中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助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冬奥会的举办,将冰雪场馆建设推上“风口”;然而从长远角度看,从业者其实更为关注“后冬奥时期”冰雪产业的走势。
目前,行业普遍乐观预期:冰雪产业将在2022冬奥会结束之后持续升温。这也意味着,“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将给这项运动带来更实质性的推进。
最近几年,如何解决民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一直是被相关部门重点关注和反复提及的话题——事实上,对于冰雪项目也是如此,甚至更为迫切。
前文提到的7部门联合印发的《规划》,则是为2022年冬奥会结束之后的“后冬奥时代”冰雪场馆建设筑牢根基。《规划》中明确提出,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要依据有关规划,注重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与旅游、休闲、住宅、商业等项目的融合,为参与冰雪竞赛、健身、培训、体验的群体提供配套服务,拉长服务链,把冰雪场地设施打造成为以冰雪为主、功能丰富、配套齐全、可经营性强、充满市场活力的服务性实体。
不难看出,冰雪场馆的建设将不止是数量的增长,将从以往专业运动员训练场馆转变为面向全民开放的体育公共服务空间,以进一步延伸冰雪产业服务链和价值链,丰富全民健身场地,激发体育消费潜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2022年的脚步近在咫尺,《规划》预期的目标也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不少从业者对“推进冰雪场馆建设,丰富全民健身空间”的实施进程更加关注。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图片来源:北京冰雪)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双奥之城”北京。北京深度挖掘存量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滑冰馆,推广室外天然冰场,同时对部分滑雪场进行扩建增容、升级改造,完善现有滑雪场地配套服务设施,丰富冬季活动类型——具有引领作用的北京,此举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参照的良好样本,发挥模范效应。
同时,在“十四五”时期政策一片利好的情况下,在区域性产业动态的牵引下,冰雪运动场馆的加速建设,意味着距离“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实现又近了一大步。
2
气膜结构:
赋予冰雪运动更多可能性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不过大多是通过制造业外包的手段将钢铁生产、火力发电等高污染、高排放的制造业企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了自身的“碳达峰”。仅靠“转移阵地”的方式,并无法对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起到任何正向改变——尤其对于中国来说,制造外包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只能依靠开发新能源和绿色技术来实现减排。
此外,国际能源研究中心的报告也显示,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40%;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止2018年年底,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达到51.3%。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建筑产业是降碳潜力巨大,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阵地。
新时期,作为建筑、基建行业重要一份子的体育场馆和体育场地设施——当“碳中和”、“碳达峰”、“低碳”、“零碳”成为新时代关键词,气膜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因其具有绿色环保效益而逐渐走进人们视线,也成为了冰雪运动场馆的“新生宠儿”。
以往,国际赛事的举办就意味着碳排放量将增大。而气膜场馆问世之后,其核心特点之一在于能够在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保证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对此,2022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就率先迈出第一步,将气膜场馆作为多个项目的训练基地。
河北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气膜越野滑雪赛道
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此前就是在河北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的“气膜雪廊”进行训练。因为气膜结构可打破季节因素给冰雪运动造成的限制,实现在夏天也可创造出冰雪运动的条件,帮助运动员们拉长了有效的上雪训练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气膜结构,不仅可用于专业比赛场地,在各大院校、体育公园中也备受青睐。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冰雪场馆中气膜结构的比例势必会上升——这个体育场馆细分行业的发展趋势,早在2020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文)中就得到了印证:
第九条,明确提到了两个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直接相关的细分行业,即首次将“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写进国家级政策文件中。
《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
换句话说,国家层面其实也意识到了: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在赋予冰雪运动更多可能性的同时——相对传统冰雪运动场馆,也是有效地助力了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十四五”体育发展目标的推进。
以中国体育气膜的领军企业约顿公司为例,截止2021年底,其建造的冰雪运动场馆就有近20个,按照应用场景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冰雪运动进校园”类,如北京汇佳私立学校气膜绿雪冰场、北京体育大学气膜冰上运动中心、河北省体育学院气膜滑冰馆;
北京体育大学气膜冰上运动中心
二是“冰雪运动助力北京冬奥”类,如国家单板滑雪集训队南京青训中心气膜训练馆、河北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气膜越野滑雪赛道、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气膜冰壶冰球运动馆;
三是“全民健身”类,如北京石景山市民冰雪体育中心、哈尔滨市气膜冰上活动中心、腾冲启迪冰上运动中心、广东省冰雪运动训练基地气膜冰雪馆、北京市怀柔区气膜冰上运动中心等。
在今年5月的2021中国体博会上,约顿就凭借着以空气为结构支撑、发掘空地利用价值、实现理想的空间环境、环保节能理念等优势,成为观展机构询价、新闻媒体走访、行业专家调研的热门展位之一。
同样,在明年的2022(第40届)中国体博会上,约顿也会出现在“低碳绿色环保”、“碳中和”、“碳达峰”等主题理念的体育场馆及器材展区。届时,又将引领气膜结构行业新的科技成果。
3
可拆装式体育场馆=
装配式建筑大面积应用
纵观近年出台的与冰雪运动相关的政策,“推广室外天然滑冰场和建设可拆卸滑冰场,鼓励在公园、校园、广场、社区等地建设可拆装式滑冰场”被反复提及。
在中国体育场地设施行业,早在2016年,装配式体育馆就已经“横空出世”,当时,以其灵活多变、快速搭建、成本低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备受体育界关注。
而当下,“可拆装式”这个关键词与代表着灵活高效、绿色环保和智能化的装配式体育场馆划上了等号,其发展蓝图就在眼前。和气膜结构场馆面临的政策环境一样,在诸多绿色建筑“降碳方式”中,装配式建筑也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的一项。
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是指由预制部件通过可靠连接方式建造而成的建筑,共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升板和升层建筑五大类,具有质量好、节能环保、缩短工期、节约人力等优点。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灵活可复制。体育场馆的需求会不断变化,装配式建筑可以根据市场和公众需求,灵活提供不同的体育场馆。场地大小和使用要求,都能按照需求来定制。
第二,成本低,性价比高。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体育馆由于使用可回收材料,而且对空间和环境要求低,建筑时间短,所以能够以较低的投入,达到传统体育场馆的标准。
第三,可快速迁移。如果需要改变运动场地的位置,可以快速拆除场馆,迁移到新的地址。
第四,可以短期、中期和长期灵活使用。根据体育场馆的使用需求,场馆运营方可以以不同期限的租赁形式来使用体育场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2022中国体博会体育场馆及器材展区的参展企业、国内装配式建筑的业界“先驱者”——成立于1997年的丽日建筑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日”),在构建装配式建筑方面,就有着丰富的经验。丽日专注于装配式移动建筑系统,专业设计、制造、销售和租赁装配式铝合金篷房产品,为各类大型展览、节日庆典、赛事活动、体育运动和物流仓储提供一站式临时空间解决方案。
在中国市场,丽日可移动、装配式体育篷房具有快速搭建、造型美观、低成本、可搬迁和不永久占用土地等优势,大大降低了场馆建设的难度系数。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倒计时阶段的2022北京冬奥会,除了固定的场馆之外,比赛期间还需要大量的临时建筑——丽日届时将提供装配式篷房,用于冬奥会大家庭休息室、冬奥会大家庭餐厅、新闻发布厅、运动员休息厅、压雪车维修库、停车库、媒体中心等各类临时项目。2022北京冬奥会篷房落地方案利用了临时建筑模块化可自由拼接与保暖防寒的优点,将达成优化布局和赛事体验的目的。
来源:丽日建筑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整体上还不成熟,构造价格也相对较高,且受制于构件厂的产能和运输条件。不过随着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扶持,其建筑技术也会不断完善。
“十三五”以来,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成为了建筑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重要路径。在政府的倡导下,各行业中的建筑相关企业也积极参与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根据住建部的要求,到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所占新建筑比例为50%以上。可见“十四五”时期,无论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还是行业企业,无论是气膜结构还是装配式建筑,都会被广泛应用到全民健身场馆和中心,以及在冰雪运动场馆的建设领域不断推而广之——相信日后,这种场馆将会成为体育场馆领域的“新起之秀”,为“十四五”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目标达成持续输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