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届·12城”中国体博会通史②福州篇丨四顾榕城,诉尽行业历史衷肠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1-12-17点击:
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笑一尘埃。
似乎从表面上看,所见即真相:一朵花就是一朵花,一片叶子就是一片叶子,一粒沙就是一粒沙,一笑就是世俗之笑的本体。
但若是同时以广义和狭义的辩证唯物角度来看,一朵花里藏匿着一个世界的四季变迁;而反过来,在现实世界中也可以容得下一朵花的萌芽、绽放、枯萎、飘零。
难道万物皆因此理吗?还是说,我们有时总是难免要踏入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所描述的“历史的钟摆”?
当我们的视角转圜到体育行业,以曾分别于1994、1998、2015、2016四顾榕城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体博会”)为例——这四次展会如同福州鼓山上“钟摆声”的响起,伴随着的是四次行业集体的“回眸”;诉尽的是行业的历史衷肠,演绎的是“一城一浮生”的沉淀与沧桑。
在这座悠悠古城,不仅承载着中国体博会发展历程的三大转折,四届举办的历史,还书写着属于中国体育制造业的繁华与冰霜:
1994年(第2届)福州体博会,当时是国家提出“体育产业化改革”第一年,也是中国体博会发展史上极为困难的一年;
1998年(第6届)福州体博会,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下,中国体博会依然“顽强”,保持着初级阶段缓慢增长的速度,那时刚有境内、境外专业买家的概念;
2015年(第33届)福州体博会,正是“46号文”颁布之后的那届体博会,整个行业犹如被注入强心剂,政策红利释放,资本纷纷进入行业各个领域,“飞猪”效应明显;
2016年(第34届)福州体博会,行业头部企业集体告别“去库存”滞胀阶段,鞋服品牌率先转型升级,走向“新国货时代”。
2022,当“十四五”进入第二年,中国体博会又将破局蝶变、展露新颜,再度空降福建,虽然这次选址并非福州——取而代之的是厦门,但丝毫不会影响中国体博会在八闽大地续写新篇章、新辉煌。
如果说创造是一种遭遇的结果,文明总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话,那么结果总是挑战越大,刺激越大——就像中国体博会之于福州的开局,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接受挑战,然后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创造。
本篇是为纪念回顾40届中国体博会12城历史的第2篇,这篇我们将借用福州这座城市的符号,追忆属于中国体博会之于福州的那四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以及那些人和那些事。
1994
体育职业化开端,
会展行业迎变革
1984-1992年,众所周知,这个时期,一面是随着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运动员先后在洛杉矶和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了金牌榜前四的竞技体育成绩,步入了竞技体育大国的行列;另一面,中央领导人也意识到了单一的精英体育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于是,便开始逐渐“孵化”和尝试以体育竞技为主导产业化实践的“萌芽”。
1993年,在全国体委主任会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了体育产业“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也正在该文件颁布的同一年,中国体博会在西安应运而生。
同样是这一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这样的时代经济和政策背景的指引下,1994年(第2届)中国体博会首次“落户”福州,在当时新落成的福建体育博览城举行。
这届展会由原国家体委、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国内贸易部共同主办,售出展台近400个,展位面积6660平方米,报名与会的中外合作及相关人士达3000余人——现在看起来这只是一个专业展的体量,而在那时,就已经是中国大地规模最为空前的体育博览会了。
1993-2000年历届中国体博会不同举办地LOGO图
运动鞋服是那届体博会的主角。
在1994年福州体博会的所有参展商中,运动鞋服企业几乎占三分之一,展位则占全部展位的一半。而在福建,仅泉州一地,生产运动服装的即有数百家。但在当时,并没有在坊间引起潮流。
为了让老百姓意识到体育产品正在从单人单品到单人多品演变、进一步认知体育产品的前沿潮流,借助榕城迎来第一次“体博会生日”的这个机会,在1994年福州体博会现场主办方还别具匠心地举办了国内首届运动服装行业的评选活动——“94年中国最佳运动服装评选”。这一举动,成功吸引了更多人开始关注运动鞋服的穿搭风尚。
“94年中国最佳运动服装评选”活动现场照片
其实,在那个年代,鞋服企业就呈现南北不同的发展趋势,北方天津、青岛、大连等地是我国原有的生产基地,有一批骨干企业。南方地区随着对外开放,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涌出一批新的运动服装厂。
这种差异在这场“94年中国最佳运动服装评选”也有所体现。曾有记者用“闽粤企业比赛服风光,北方厂家运动服内行”来形容南北两地运动鞋服企业的差别。
1994年时髦的运动服款式
那个时候的体育用品,相当于现在的奢侈品,大众对体育用品的认知只停留在电视上;不过,正是通过1994年(第2届)福州体博会的举办,让福州当地的消费者、经销商真正见识到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体育用品,比如现在让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安踏、特步、361°、匹克等,都是借助那届展会,才得以完成原始的渠道积累,以致于后来能领先同行一个身位,抢得市场先机。
早年中国体博会上的安踏展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届中国体博会,健身器材也十分抢眼,尤其是家用健身器材,其工艺水平、功能、性能相比第一届都有大幅度提升,有些企业展示的产品,甚至不亚于国外的同行。
就以从第一届开始就跟随中国体博会参展至今的老展商澳瑞特为例,1994年的《中国体育报》曾发表一篇名为《澳瑞特:澎湃生命活力》的文章,企业负责人讲述了山西长治澳瑞特健身器材总厂——当初这样一个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濒临破产的国营自行车厂,如何自1992年转型生产体育器械后,一跃成为营业额上亿元的企业的故事和历程……
总之,1994年福州体博会的成功开幕,不仅代表的是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落地举措,也率先向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在未来的体育产业各大板块结构里,是大有前途的。
1993-2000年中国体博会历届展会基本数据
1998
“蓝海”显现?
“用品一条街”说明一切
1998年,中国体博会再度回到福州,迎来了兼收并蓄般地成长历程。
这一届的中国体博会,由国家体育总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和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办,福建省体委承办,福州市政府协办。在总面积达到36000平方米的展位上,有近700家来自海内外的厂商参展,国内外客商和来宾共2000多人。其中,国内企业 611家,展位1998个,台资企业37个,展位387个。
参展的体育用品经过前五届的沉淀,已经包括了健身器材、运动服装、比赛运动器械、休闲娱乐产品等四大主力类别——这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海峡两岸的体育、经济交流,壮大福建省乃至全国的体育产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提到1998,就不能回避那一整年的经济环境:一场影响整个亚洲地区的金融风暴,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让很多行业都黯然失色。
体育用品行业是否也受其波及?当时,《中国体育报》记者袁钟祥在这届福州体博会开幕前夕,经过扎实地采访以及行业的走访,在10月8日开幕当天,用这样充满自信和确定的标题,概括了1998年的福州体博会:接受暴风洗礼,展示独特风采。
他在文中这样写到:1998年,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经受了亚洲金融风暴和诸多市场不利因素的洗礼,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相当理想的业绩,许多企业销售仍呈上升趋势。
是的,中国体博会的质变也正是从这一届开始的,是一次综合性运营的尝试。
首次进入会展中心举办的1998年(第6届)福州体博会
在这一届的福州市温泉公园老展馆里,告别了之前5届在体育场馆办展的“系统内办展”模式——中国体博会历史上首次由体育场馆进入到了会展中心里举办,并开启了专业化展会的全新模式。
10月7日,展商们彻夜搭建展位的那个夜晚,至今还令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记忆犹新。当时,他就在现场,和一位行业老朋友站在展馆序厅前,夜幕降临,透过展馆的玻璃窗,意味深长地说道:“不出10年,体育用品行业就将被社会和世人认可。行业的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如果往后推演10年,看中国体育用品业借助2008北京奥运会的高光之势,是何等耀眼的场景——你会发现,10年前的这句中国体博会“上古预言”,是一句“神预言”。
也确实如此,这届中国体博会的举办,不仅达到了繁荣和壮大体育用品行业的目标,还成为了中国体育品牌成长的加速器,让中国体育用品业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席之地。
再看这一届的时代背景,群众体育不断增多,群众体育活动日趋丰富。也是从这一年起,国家体育总局把部分体育彩票公益资金用于群众体育,群众体育的基础建设开始大幅度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行业也由此迅速扩容和壮大。
伴随着体育基建开启的“政策市”,吸引了很多对市场嗅觉灵敏的商人进入了体育领域。时至今日你会发现,许多场馆设施领域的“老字号”企业,其工商营业执照的注册年份就是在1998年。
对比1994年福州体博会的行业光景,此时中国体育事业已经可以开始为国家经济带来收益,因此虽然恰逢亚洲金融风暴,很大程度上阻滞了体育经济的繁荣;但通过1998福州体博会的举办,让企业家们纷纷看到了隐藏在体育用品产业背后的商机。
更重要的是,在危机中建立了信心,摩拳擦掌地布局体育用品产业这一远未饱和的“蓝海市场”。
早年中国体博会上的英派斯展位
中国体博会的另一位40届老展商朋友——英派斯,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便是顶住了风险,在全民健身领域不断发力,研发出实用且便捷的高性价比器材产品,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销量。事后证明,其当时的选择和战略定位是正确的。
彼时的中国体博会已经在不同的五座城市间完成了举办地的流转,在不断完成起步阶段的历史积累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体育经济的大步发展——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每届中国体博会结束后,展馆附近就会冒出个“体育用品一条街”。
每一届中国体博会结束后,
展馆附近就会冒出个“体育用品一条街”
此后的17年,中国体博会竟再未来到福州。
但这不影响接下来中国体博会“剧情”的发展:于2008盛世到来之前,中国体博会已经慢慢渗透到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六大门类,最终在2008年一举奠定了亚太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风向标”的位置,而一直陪伴中国体博会“风雨同行”的老展商们也取得了飞跃式成长。这是后话。
2015
互联网+体育产业,
究竟该怎么加?
自1998年一别,不曾想,再次来到福州的日子,竟是17年后——当中国体博会2015年重回福州之日,已经时过境迁,行业巨变。
福州作为中国体博会的“福地”,这是业内公认的事实。福州对于中国体博会的历史发展节奏而言,踩得总是那么准。
众所周知,2015年,是《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第二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促消费,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成为新要求,体育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调整中占据重要位置。
2014年10月,著名的“46号文”发布
《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产值要增长到五万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的目标。“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中国体育用品业附加了更多商机。
在政策利好的条件下,2015中国体博会吸引了来自境内外共1124家企业参展,首次突破1100家的规模,参展品牌企业数量超过2000个,企业签约面积总数首次突破6.5万平方米的规模,展馆使用率接近57%——这一数据创造了此前历届体博会之最。
中国体育用品业“六大门类”的终极定义也在此次展会形成:健身康复设施、体育场馆设施及营造、网羽运动、户外轮滑运动自行车、运动鞋服、球类等,对应的是2015福州体博会的六大类别展区。
2015福州体博会现场“人山人海”
2015年福州体博会较往届最大的变化是——组委会在观众组织邀请工作上,开通了线上报名渠道,增加了网上预登记群发邮件、短信提醒,以及手机移动终端开通微信报名等方式。
对于海外观众的邀请工作,则是在原有邀请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合作的机会和范围,在全球主要的体育用品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推广体博会,以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据统计,2015福州体博会的海外网上预登记观众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了1225人。
这是自体博会2013年离开北京以来,第一次海外预登记观众突破1000人。
2015福州体博会展馆内“人头攒动”
在那个年头,互联网巨头天价争夺赛事IP,互联网线上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视频直播平台、电商行业兴起,线上、线下的营销“组合拳”成为企业和机构的发展重点战略。
依据当时的相关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体育用户达到2.8亿人,“互联网大厂”也开始着力向体育产业领域发起行动:阿里体育集团正式宣布成立,并开始融合赛事运营、版权、商业开发、票务等环节打造体育生态;腾讯31亿买下NBA未来五年独播版权,开创付费点播的先河,提出连接用户、提供内容、践行“连接器”作用的目标。
与此同时,传统体育产业也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李宁与小米手环“母公司”华米科技展开合作,正式发布“李宁智能跑鞋”;361°与百度合作,探讨作为传统企业如何借助百度技术转型、大数据研究管理、数字产品创新等领域问题。
2015年4月1日,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提出了“电子商务不只是虚拟经济”的观点,再次力挺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互联网+”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财经热点。传统企业也十分关切如何拥抱新的移动互联时代。
2015年福州体博会后,
京东逐步进入体育用品行业各个细分赛道
在体育用品行业内部,健身器材、运动鞋服、网羽、轮滑等各品类的许多品牌都已经开始全面布局线上销售渠道,通过自建经销零售网络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方式,扩张和完善销售网络,线上销售额占比也不断提升。至今很多企业回忆起来,都清晰地记得,2014-2015年,当时业绩增长比例最快的业务板块均来自电商渠道。
体育用品企业拥抱“互联网+”,不仅意味着企业在关注生产销售领域之外,还需要进一步与科技、文化等更多社会领域相联系;也意味着科学技术将全面改造市场形态,助推行业升级。
面对“互联网+”的大势所趋,中国体博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则更加注重科技与创新的运用,注重品牌与市场的搭建,同时也注重客户体验度的提升,不仅在展会现场展示了科技智能体育产品,还在峰会、论坛以及各项专项会议上,号召业界一起共同商讨体育用品业的“智能化”途径,帮助更多参展企业打通线上销售渠道。
2016
开启“新国货时代”
紧跟2015年的步伐,2016年的中国体博会再次选址福州,而这一次,并没有因为举办地相同、连续举办两届的缘故,使得中国体博会的招展工作受到任何影响。
2016福州体博会现场依旧“人气十足”
相反,此届中国体博会又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共有超过1200家企业报名参展,展馆面积到13万平方米,企业签约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继2015年之后,2016年再度创造了历史之最。
在本届行业盛会上,组委会根据体育用品的不同类别和参展企业的特点,继续将展馆划分为六大展区外,还通过组织召开高峰论坛、商贸洽谈、专项会议、主题活动等,提升了此届展会的内容丰富性,创造了良好的互动体验氛围。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展区规划,也是2015福州体博会的延续和传承。
值得一提的内容亮点来自于2016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当时,来自行业的政府官员、商业精英、业界专家等汇聚一堂,围绕“大时代 新格局”的主题展开激烈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在会上所发布的《2015年中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白皮书》,通过对过往一年中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情况梳理总结,得出了如下结论:
2015年,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升级,推动体育用品进入了“新国货”阶段,国产品牌实现制造能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的过程,必将有机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以“新国货”的身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格局。
2016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上,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发布
《2015年中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白皮书》
这样的“定调”过后,一个属于体育消费市场的“新国货时代”自此开启。
此外,在2016年福州体博会上,六大展区“火力全开”:
商用家用健身器材展区仍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以智能产品最为“抢眼”;
体育设施及营造展区相比较上一届实现了扩容,展区规划更加细分;
极限与户外展区借助北京、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新增了冰鞋、雪鞋等冰雪运动设备;
运动休闲展区一改过往“运动服饰”名字,转而改叫“运动休闲”展区,侧重向公众传递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摩康复器材及室外路径展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展露无疑;
网羽运动及球类展区被合并为一个展区,将明星产品“收纳囊中”。
这届福州体博会的六大展区被打造得日臻成熟——这也为2017-2019这三届中国体博会移师上海后步入巅峰状态,埋下了伏笔……
相比较2015年,此次中国体博会在整体活动结构和设置上,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企业自办活动明显增多,活动体系向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方向上发展。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福州总能扮演中国体博会历史转折点的角色,它既像命运转折的轮回,又像正在开始上演的一场“历史的战争”,一场属于中国体育用品业的“战争”。
站在“十四五”时期的转折点,2022(第40届)中国体博会又将回归福建——移师厦门的这第五次“落户”福建之举,是否又会是一次整个行业发展的“转折点”?
历史尚未终结。
理解体博会,和他对话;尽管他之于体育用品行业,就是一场无尽的对话——就像福州,以及即将发生的厦门;理解他因为受困于有限的语言所能述说的“衷肠”。
对于任何一家体育用品企业来说,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