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中国体育产业的变与通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1-03-05点击:
次
三月已至,暖春伴着微风缓缓而来,中国再一次进入“两会时间”。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体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体育声音”在两会进程中也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面对人们持续增长的健康需求,以及步步临近的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体育产业该如何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爆发式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寻求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我们也邀请到几位行业前沿学者,针对我国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用品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谈一谈他们的观点。
01
回顾“十三五”,体育产业以平衡态势高速发展
“我从2016年底开始每周约朋友踢一次球,其余时间能保持每隔2-3天跑一次步。这几年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周围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越来越多了,氛围也越来越好了。”吴天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和久坐不动的习惯,使他明显感觉到身体机能的退化,也决定日常参与体育锻炼。
近五年时间,吴天见证了我国体育产业在全民健身事业推动下的快速发展。他告诉我们,在刚开始锻炼那段时间,经常会为了踢一场球,路上单程就得1个小时,现在虽然还有一些场地选择性开放,但已经便捷了很多。
“尤其是近两三年,社会上的一些业余比赛越来越多,体育运动也成了绝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吴天说道。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数量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6平方米;到了2019年底,这两个数字分别涨到了354.4万个和2.08平方米,其中球类运动场地数量突破216万个,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步道也突破90万大关。
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制度》
相比之下,于2016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出,要努力实现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的目标。而到2019年底就提前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破2,不难看出,过去几年我国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增幅十分显著,也绝对称得上是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这一现象,从近年中国体博会的参展数据中,我们也能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在2017年中国体博会现场,场馆设施、营造及地坪品类展商共340家,申请面积为36000平方米;到了2019年,该品类展商数量为370家,申请面积达到42772平方米,虽然参展商数量仅有小幅提升,但展览面积提升近7000平,增幅十分明显。
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愈发便捷
而针对“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和首都体育学院杨铁黎两位教授更是用数据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论证——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为1.9万亿元,次年便实现了突破2万亿元的壮举,到了2019年底,更是达到2.95万亿元。虽然2020年疫情使行业增速减缓,但突破3万亿大关也是情理之中。
与此同时,能够在短期内达到如此惊人的增速,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教授认为除了国家层面之外,其关键要素之一,在于市场中需求侧的快速增长。
王雪莉表示,在“十三五”规划之前,我国体育产业中需求侧发展远不及供给侧,这在市场中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到了后来,尤其是‘十三五’规划后半段,我们愈发看到来自于需求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也就是说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开始得以激发,产业的活力开始显现,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更健康、更均衡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多位专家均表示“十三五”规划期间是中国体育产业历史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存在,是立足于之前发展基础上呈现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也是既不可或缺也不能忽视的关键节点。
作为行业前沿展示平台,中国体博会也在产业发展进行中,不断探寻创新办展理念和办展方式,促使自身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劲头,为行业指引前行的方向。“中国体博会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位置,已经成为行业重要的风向标。”王裕雄说道。
回望1993年,首届中国体博会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众多民营企业从这里搭起通向市场的高效平台;到了二十一世纪,体博会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与国际化格局,引领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极大提升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近年来,体博会在展示行业发展之余,又通过日益成熟的体育产业峰会,为行业献上最前沿的思想盛宴,引领行业和各产业集群持续向前。
正如王裕雄所提到的,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到了正确的商业模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区找到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这应该是比数据更令人兴奋的事情。
02
疫情下“危”中寻“机”,体育用品业在变革中走向未来
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尤其对于体育行业而言,大量依附于人群聚集性和参与性的传统体育赛事、线下活动等,因为与防疫需求相悖,而不得不阶段性进入停滞状态,也给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但王裕雄强调,疫情给产业带来的冲击是“结构性”的。过去几年我国体育产业增速迅猛,主要得益于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此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体育用品业则增速缓慢。基于此背景下,由于人们在特殊环境下健康意识的持续增强,健身类消费需求得以激发,也为与之紧密相关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供了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窗口。
根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的调查,自2020年3月起,随着国内疫情防控逐渐向好,人们的健身需求也得以恢复并实现增长,直接带动了家用健身器材的火爆销售。其中,跑步机、哑铃甚至一度全国缺货,企业的订单交货期普遍超过3个月。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5月份,国内健身器材行业总利润达到6.1亿元,同比增长50%。
2020年中国体博会现场,健身展区十分火爆
聚焦体育用品业,国内大量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低品质、低附加值、低效益、同质化等问题依然存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为相关企业销售业绩增长、渡过难关提供了机遇,但从长远来看,持续的消费需求也进一步加速了行业的变革。
在王裕雄看来,疫情冲击导致居民体育参与显著增加,并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消亡,反而将持续很长时间,可能是15年甚至更久。同时,杨铁黎也表示,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互联网健身等高科技含量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也为企业的科技化转型和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应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的应用。未来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不仅要针对不同类型消费者开辟专项的运动用品市场,还要借科技的力量不断升级运动体验。
对于体育用品企业而言,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仪器,升级企业生产链条,加大产品的科技力量投入,实现智能化升级的转型,从而创造出更个性化的产品及更长远的品牌价值。
2020体育产业峰会以“拓新”为主题分享内容,引领行业加速转型升级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体博会在近年来也不断进行创新升级,引领企业积极尝试拓展业务外延和合作范畴,构造跨界思维和破圈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2020年中国体博会为例。作为疫情后国内首批开展的大型体育用品展会,在延续“创新推优”活动、力邀行业一线品牌参展交流的同时,组委会也举办多场细分化垂直领域的论坛与技术研讨会,进一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尤其是在展会期间举办的2020体育产业峰会,以“拓新”为主题,强调科技创新在行业深化改革中的作用,邀请众多一线学者分享最前沿的趋势洞察,从顶层布局到地方实践,为从业人士提供多重视角,加速构建行业发展的全局观。不仅为从业人士解构体育产业“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思路,也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行业思考引领者”的作用。
03
展望“十四五”,体育产业向阳发展,中国体博会肩负更强使命
如今已迈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体育产业在“十三五”规划期间高速增长基础上,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是每一位体育产业相关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针对这一问题,各位学者都表示出了十分乐观的态度。
王雪莉表示,过去几年,行业学者一直在探寻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道,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市场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在“十三五”规划后半程,已基本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明显,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而这也将为“十四五”规划期间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产业持续增长提供机遇。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体育消费也将再一次被充分激发
随后,王雪莉也引出《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所提到的,体育产业争取到2035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这一概念。
她表示,支柱性产业按照国民经济统计方式,理应占到我们GDP总量的相当比例,可以看出它需要在国民生活当中需要占有相当的位置和比重,这也意味着国家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上,会提供很多新的举措,因此对于“十四五”规划期间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针对这一观点,王裕雄教授也指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速还将保持在中高速水平,消费需求在“双循环”新格局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包括体育消费在内的新型消费将成为国家经济的高增长点和突破口,这就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得以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依然没有改变。
此外,曾多次赴现场报道体博会的新华社记者林德韧,在看好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之余,也提出科技创新将成为重点和亮点。他提到,体育向来是各类科技成果从理论到应用的“试验场”,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路上,体育产业未来将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在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向好发展的趋势下,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内首批举办的体育用品业综合服务平台,面向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中国体博会未来也将肩负起更为强大的使命。
林德韧在肯定中国体博会历年来为行业所做出的贡献之余,也提出体博会应该扛起更为宽泛和宏观的使命,用全球视角来引领国内体育用品业实现突破;同时,在体育用品展览方面,需要把科技创新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加速行业升级转型。
杨铁黎指出,体博会未来在继续做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还应致力于成为体育科技和体育产品的展示平台、体育资源的营销平台以及体育市场的拓展平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国家政策引导,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服务,为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经济内循环发展服务,为展示国家的整体形象服务。
王裕雄则面向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对中国体博会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体博会当前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全国上下都在为冬奥会的到来做充分的准备,“我认为体博会在促进我国冰雪运动器材的技术进步、推动更多人上冰雪方面可以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最后,王雪莉提出,中国体博会未来发展应该同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高度契合,这也是体博会不可推卸的使命。
进入2021年,国内体育产业逐步从疫情冲击的阵痛中得以“苏醒”,体育用品业也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为此,作为国内体育用品业综合服务平台,中国体博会组委会也面向国内当下发展大环境,在观众邀请和活动设置方面做出了清晰的规划——
第一,在国家双循环经济特别是加大内循环的大环境下,内需市场需求急剧增大,体博会将在展会期间进一步邀请政府采购团体观众入场;
第二,针对国内家用市场迎来转型、贸易观众逐年增加的情况,体博会也将更多邀请家用健身器材团体观众入场,并延续对行业具有启发价值的各类峰会及论坛,助力参展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第三,体博会将持续发力多元化渠道建设,对外贸易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外贸公司代理服务进行商贸对接,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