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媒体 > 展会新闻 >
通知公告
展会新闻
论坛会议
展商风采
展会图片
合作媒体
宣传推广联系
观众注册指南

体育制造跟风口罩:短线,还是长期?丨后疫情时期危中寻机系列⑤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20-05-08点击:

        【编者按】
 
        今天,“后疫情时期危中寻机系列”到了收官篇。
 
        回首系列一到系列四,我们分别从体育产业投融资数据洞悉未来趋势到如何面对体育营销资源平台匮乏的2020年,从体育设施业增量捕捉到如何去借新基建时代的东风——跳出行业看行业,用财经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如何在当前的经济周期中寻找差异化,并谋求生存的空间。
 
        系列五依然是解析:后疫情时期整个市场的上中下游将会释放出哪些机会和信号。今天的视角,将从今年2月份至今整个社会需求和资本市场最受追捧的那个概念切入——《体育制造跟风口罩:短线,还是长期?》。
 
        3月下旬以来,虽然目前国内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是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却依旧形势严峻,导致口罩需求量大增,全球出现了“口罩荒”。其中,韩国口罩需求增长70倍之多,意大利全民限购口罩,日本加速扩展扩大产能。全球多地出现“一罩难求”,口罩成为非常时期的“硬通货”,价格飙升,以美国为例,N95口罩已经由2月初的4美元,大涨至20-25美元,亚马逊、eBay等平台口罩被抢购一空。
 
        就连最严苛的欧洲标准也开始“让路”:4月底,西班牙工业和中小企业部发布决议,公布中国口罩相关标准可替代欧洲标准——即在疫情期间,除通过符合协调标准获得CE标识以外,西班牙将允许使用符合中国标准GB 2626(防护级别KN95)的防护口罩。
 
        同时,据世卫组织相关人士4月底估计,全球口罩等防护用品2020年的需求量将比以往年份暴增超过100倍。这意味着,至少在今年的6月30日之前,口罩行情还将继续下去。
 
        自4月份以来,随着中国工厂分批陆续复工,全球以口罩为代表的防护物资的缺乏和产能的不足,决定了口罩、防护服等刚需类产品成为企业“危中寻机”的一个方向。
 
 
        分“口罩行情”的一杯羹,体育制造业的工厂自然不会、也不能错过这样的行情。
 
        1
 
        跨界转产:体育制造业寻机口罩
 
        从五菱、比亚迪等国内车企改变部分生产线用来生产口罩,到利郎、卡宾服饰等服装品牌生产防护服,再到国际品牌,如劳斯莱斯造呼吸机、巴黎世家YSL产口罩、纪梵希、Dior、娇兰出品洗手液……
 
无论是汽车厂商、手机品牌、服装品牌,还是卫生巾纸尿裤生产商、酒企、药企,亦或是食品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机会。据报道,在市场需求、国家倡议的推动下,国内有超3000多家企业跨界转型,临时加        入了生产口罩的大军,这也足以看出,“口罩”对市场的搅动。
 
        转产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现象,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也正在发生。据了解,自2月份以来,众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纷纷拓展生产线,加入口罩生产大军的阵营。
 
 
        以运动鞋服的头部企业为例,国内方面,体育运动品牌鸿星尔克投入500万元紧急开辟口罩生产线,日产防疫口罩达到40万个。匹克集团与洛江润佰公司合作,利用原有的800平方米生产车间、本地熟练工人,新建民用口罩生产线,日产民用口罩32万个。
 
        国外方面,不少运动品牌也纷纷基于各自已有材料特点选择将部分运动产品生产线改为口罩生产。跑鞋品牌New Balance宣布,专门腾出一条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运动鞋生产线,改造为生产口罩,并提出“昨天我们生产鞋,今天我们做口罩”的口号。Under Armour则发布声明表示,公司已经开始生产口罩、医用面罩和便携式腰包,其还表示,正在研究3D打印N95和N80口罩,预计防护物资生产线很快将开启大规模运作,不仅扩大经营范围,还跻身口罩概念股行列。
 
        其他品类亦有涉足口罩生产。例如健身领域企业,中国商用健身器材头部企业迈宝赫也积极开拓口罩生产线。专门生产冰球装备的Bauer Hockey公司亦采取相似的做法,将冰球运动的头盔面罩改造成适合医护人员的医用面罩——开工两天后,他们便收到近百万份的生产订单。来自法国的迪卡侬品牌则在研究:如何将自家的浮潜运动面罩,改造成无创呼吸机的医用呼吸面罩。
 
        2
 
        当下,跟风口罩行情还能获利吗?
 
        口罩生产不是高科技,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但生产难过滤原材料——熔喷布的产量受限。熔喷布的主要原料为聚丙烯,是一种纤维直径在2微米左右的超细静电纤维布,可有效捕捉粉尘,含有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布后,会被静电吸附在表面,无法透过。而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一个就要使用一层熔喷布,至于更高规格的N95,一个口罩要用掉至少三层熔喷布。
 
 
        从2月初开始,嗅觉敏锐的商人很快发现了熔喷布市场的商机——复工复产、大量量产口罩之时,谁囤积够了足够多的熔喷布,谁就能在生产上抢占先机。
 
        飞涨的价格让熔喷布生意创下惊人利润。2月以来,熔喷布价格一路飙涨,其价格从年前的1.8万元/吨一路上涨到最高50万元/吨,目前价格依然在40万元/吨居高不下。
 
        与熔喷布有关的原料聚丙烯(3月底是1.3万元/吨,最高峰涨到5-6万元/吨):一套生产熔喷布的机器,包括塑料挤出机,接收机,磨具,加热包等,疫情之前,售价大概在3万元左右——而进入四月,一套50型号的机器已经涨到了20多万元,机器厂家坐地起价。
 
        口罩产业上游发生的这一切供求失衡的“疯狂”景象,都导致了口罩价格飞涨,非医用外科口罩的普通口罩已经涨到10元以上——较之前溢价至少10倍。虽然此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态坚决刹住口罩涨价风,但口罩依旧处于有市无价状态。
 
        资本市场对口罩行情的反应更为直接和灵敏。以A股市场为例,自1-3月,借新冠病毒防疫、医疗防护的“风口”,头部企业均实现了200%以上的股价大幅上涨。业绩更加不逞多让。近日,这些企业先后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其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迅速增长,带动第一季度经营业绩和净利润同比去年同期的增长幅度均在40%以上。
 
        不难理解为什么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选择纷纷转产口罩了。
 
        首先,在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下,如果说哪项业务还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作为“生命线”的现金流保障的话——口罩行业当下绝对算其中之一了。
 
        其次,进军口罩等病毒防护领域,对经营业绩提振有限,但对绿色、温暖和柔性的品牌形象提升不可限量。从长远看,口罩这个品类未来将脱离医疗器械服务的范畴,而成为快速消费品——这是它与防护服、专业医用手套不同的地方,也为其他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地步入新家用“泛快消”品类领域的机会。经此疫情,未来每个家庭,囤积的常备口罩数量会像外套的数量一样多,这给了企业塑造一个全新的口罩品牌的机会。
 
        再次,转产跨界除了向大众传递和展示企业在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强大的自主生产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能凸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正如“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彰显了企业责任和“硬核外援”的形象。
 
        只是任何行业,任何历史,都是盛极必衰,月满则亏,危与机从来都是互相转换的。
 
        回看本次转产口罩的入局者,并不是都有一个Happy Ending,初级玩家切入这个领域也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危机”。
 
        据福建泉州某运动服装厂转产口罩生意的老板表示,“口罩市场看起来很美,是一块很肥的肉,但不是谁都能吃得到。”下这个结论前,他经历了口罩生产所需原材料——熔喷布的价格暴涨、口罩机等设备被“跳单”等一个又一个“坑”。
 
        “不少企业在此期间通过原材料囤积倒卖、居间代理等方式获利,随着原材料、生产设备等价格的抬升,口罩的生产成本也一直在上涨,我很担心的是,我是不是那个‘高位接盘侠’,一旦口罩过剩而卖不出去,就是一地鸡毛。”他说。
 
        “谁都知道熔喷布的暴利市场不可持续,但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会接盘最后一棒,面对利益,人总是习惯性地高估自己,低估风险。”该老板称,也有大量选择转让机器、尽早抽身的,或是转移设备、另起炉灶。
 
 
        盲目蹭热点、追高的风险确实已经显现,据笔者了解,目前,口罩机的价格已经“跳水”,一套原先20万元采购的九成新的机器,现在转手价格是10万元左右。
 
        3
 
        “口罩战略”的中长期战略风险
 
        五一之后,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各地企业积极复工复产,口罩需求量可能急速回落,囤货采购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在“产能过剩”背景下,转产口罩业务能为企业未来发展带来多大贡献,将变成一个带有“风险”的未知数。
 
        对于从体育制造业跨界医疗防护领域,笔者电话采访了部分体育用品转产口罩的企业人士,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他们表达出了自己的见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只是为了短暂行情的口罩订单和赚钱而活的公司,从长远看,必然让自己的品牌竞争力陷入更加平庸的境地。
 
        第二,倘若中长期步入一个新的医疗领域,就要构建新的商业逻辑——这对没有医疗行业专业领域积累和沉淀的体育制造业跨界经营者而言,实为不易。
 
        第三,即便是大健康产业的从业者,与医疗防护行业之间虽有天然关联性,但是若要让此业务未来常态化,新创的医疗防护品牌的价值观选择和打造,是更为巨大的挑战——进军这个新领域究竟能给这个领域的用户带来什么,是在转型之前更为重要的问题。
 
        综合业界人士的观点,笔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从企业中长期战略定位的角度看,进军口罩行业的决策,如同一面既是经营的反转之机,一面却又有着离乱感和背离感。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体育制造企业转产口罩的选择是否合理难以一概而论,每一家企业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着眼于转产这一行为本身而不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的话,那么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第一,是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沉没成本;第二,是转产后的预期收益——毕竟疫情所带来的需求不是一个长期需求,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好权衡。”
 
        王裕雄认为,如果体育制造企业就此将口罩生产定为企业的中长期战略,是会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疫情最多再持续1-2年时间,疫情结束后,口罩等防疫用品的需求会迅速回落和下降——西方人没有日常佩戴口罩的习惯,国人也不会天天佩戴,口罩基本不太可能成为常态下人们的日常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医疗防护用品领域,体育制造企业没有任何医疗口的渠道优势,在医药口的产品竞争力也远不如那些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强。”
 
        那么,如果未来“口罩行情”不复存在,外贸型体育制造企业未来的转型升级之路又在哪里?这是个将会在中长期困扰业界的问题。
 
        对这个当下的焦点问题,王裕雄同样也给出了个人的鲜明观点,预判体育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走势:
 
        一,区域布局可能发生变化。在全球化进程受阻特别是中美贸易冲突走向难以准确预期的情况下,出口为导向体育用品企业要进一步提高目的地市场的多元化,避免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特别是过于依赖北美市场。另外,实行“走出去战略”也值得考虑,在出口目的地国家或者合适的第三方国家投资生产。
 
 
        二,大力推动5G、物联网技术在体育器材和用品上的应用。目前这些技术主要用在了可穿戴设备上,未来包括室内、室外健身器材等各类体育用品也应该提高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目前在应用市场已经有一些端倪,未来,健身器材应该是可视化智能物联网终端和数据采集终端——体育制造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高科技智能产品,也是大数据中心、精准投放渠道供应商。
 
        三,继续做品牌,竞争越激烈,品牌越重要。特别是在我们劳动力成本优势越来越弱的背景下,品牌塑造是必然趋势,企业要尽快建立长期品牌战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做品类延伸,主动寻找产业融合点,比如用体育赛事或体育服务领域的IP价值,来赋能制造业产品——这是目前体育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全部图片来源:网络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