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内容 > 隐藏 > 产业新闻 >

如何在大浪淘沙的体育产业中掘金?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17-02-23点击:

  

 

  农历鸡年已经到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既是对前一年收获做总结的时候,也需要开始对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规划。体育产业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风起云涌,有突破也有停滞,有欣喜也有苦涩,大量创业公司在资本寒冬下举步维艰,当然也有许多扎实的创业者拿到融资,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机会。

  在刚刚到来的鸡年,如何继续立足于产业的大潮中?这些体育创业者的经验和心得,或许会有借鉴意义。

  咕咚申波: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果敢取舍

  体育产业从前是一片荒芜,但是在政策和资本的催促下“不得不”快速生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整个产业面临着考验和选择,对于众多创业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到底该如何切入这个产业?如何在业务取舍中做出抉择?恐怕谁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申波在2010年创立咕咚,从最初的硬件加网站,到转战移动互联网平台,再到放弃硬件专注做运动社交平台,咕咚不断地调整和扩充自己的业务体系。目前,咕咚在原有的跑步和骑行运动的基础上,又将运动类目扩张到了冰雪领域,继续以内容+社交为中心推出了咕咚冰雪App。尽管有人质疑咕咚做得太全太杂,但是申波则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在公司业务和战略的取舍上,考虑的核心因素是用户的需求。”申波说,“他们都说我是一个善变的人,我乐于去发现和拥抱变化。就像当时的诺基亚,别人都做智能手机、安卓手机,你不做那就要挂了。自己看准的事一定要坚持,但是如果从事实上、从数据上来看已经不靠谱了,那也不能再坚持,其中的平衡很重要。”

  运动世界缪亮:关注体育本身,掉进坑里并不可怕

  2014年底,“46号文件”的发布赶上了移动互联网O2O创业的大潮,众多创业者尝试从线上进入体育产业,将线上影响力与线下实体结合起来。但是对于传统体育来说,互联网创业的概念来得太快,这个崭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掉进坑里则不可避免。

  在2014年创立运动世界之前,缪亮在家乡杭州经营连锁健身房长达8年,但是期间仅扩张到5家门店让缪亮无法满意,他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线下体育的天花板。最终,互联网成为他改造这个行业的工具。缪亮创立的运动世界在线上搭建了面向C端的场馆预订平台,同时为场馆提供SaaS和ERP系统,将线下线下结合起来。

  对于互联网+体育创业,缪亮认为:“体育从业者对体育的理解尚且都不够深,那么作为互联网创业者,怎么能把握地准在什么时间、从哪个点去切入体育比较好呢?传统体育人并不懂互联网,而懂互联网的人有理解体育可不是两三年时间能做到的。因此之前大量的O2O项目一定能离开了体育本身,失败几率就非常高。”“运动世界做得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体育的模式,之前没有人做过,所以所有遇到的坑都是应该掉的,要比的是爬出来的速度。”

  我要赞体育彭强: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未来是分工细化的

  2015年被称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元年,对于这个发展初期的市场来说,绝大部分公司仍处于早期阶段,又赶上资本寒冬的大环境,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发展?是做得精还是做得广?成为许多创业者心中的难题。

  彭强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广告部操作过多次国际大赛的招商营销工作,后来又在微赛体育做过广告副总裁,还曾经有过两次并不成功的创业经历。2016年10月,彭强从微赛体育离开,选择第三次创业。他创立的我要赞体育在体育赛事资源方和赞助商、营销机构之间搭建起一个服务交易平台。他深知自身的特性和短板,因此坚决不做App,靠微信H5和小程序推进。

  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彭强认为:“事物的发展一定是螺旋的上升,但是这个产业突然像火箭一样直线上升的时候,我觉得有一定有问题。我们一定要思考自己在这个产业里应该属于什么位置,初期有些人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是最终会发现有些事情不是自己能做好的。未来的分工一定是细化的,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

  好动网球何华立:体育产业赚的是门槛费,团队执行力最重要

  体育产业发展至今,不仅在足球、篮球、跑步、健身等大众运动领域创业项目层出不穷,在消费升级的驱使下,一些小众的运动项目也逐渐获得了资本和市场的关注。尽管不如热门项目的受众广泛,但是小众项目似乎离钱更近。

  何华立在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中国网球公开赛推广公司,8年之后,他带着自己在网球圈里的资源和人脉踏上了创业的道路。2016年1月,何华立创立好动网球,从线上内容出发,稳定延伸至线下的赛事、场馆和体育教育等领域。在他看来,小众运动同样有“钱”途,而体育公司要拼的则是执行力。

  “大众的运动不一定赚钱,小众运动也不一定赚不到钱。做体育产业赚的是门槛费,网球运动的门槛包括场地、教练和装备等,而像跑步运动虽然有很多人玩,但是门槛比较低,商业变现目前还不清晰。所以往往是一些门槛高的运动容易赚钱。”“我觉得许多体育公司融不到资最后死掉,就是执行力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要做内容、培训、赛事、场地等等,但是到底做不做得成才是关键。体育创业最重要的是执行力,哪怕是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如果你的执行力很强就就可以快速地试错。”

  奥美健康徐峻华:做体育必须重线下,还要有情怀

  曾经的体育产业被称为“风口”,资本涌入也带来了大量创业者,其中既有传统的体育人,也有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当然投机者也存在其中。一路走来,体育产业经历了优势劣汰的洗牌过程,资本和市场的关注点也从线上转到了线下。

  而早在“46号文件”之前,2002年时徐峻华就与几位合伙人一同创立了奥美健康,帮助用户进行运动评估、运动风险管理和科学运动指导。2015年奥美健康在新三板挂牌,登陆资本市场,徐峻华称之为“第二次创业”,要将健康体适能推广到C端人群。

  在他看来,体育产业必须要立足线下。“体育运动和其他的买卖不一样,它更关注身体的感知和变化,必须要以线下为核心去做。线上可以作为很好的营销工具或者社群交互的载体,但是如果是纯线上没有线下的话,我无法想象它如何变现。”“很多资深的体育人,在趟这条路的大家体会都差不多。做体育还是要有点情怀的,没有情怀和兴趣,不能坚持,是不足以让你笑到最后的。”

  体育产业大浪淘沙,在不同的细分领域、不同的资本阶段以及不同的创业理念下,每家公司和创业者都有自己的侧重的和抉择:

  1)少数进入产业较早基础较好,或者受到资本大力支持的公司,借助自己的行业影响力和资金实力,不断地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主业;

  2)大部分创业者选择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出于自己的资源和资金实力有限,用这种最轻、最快、最有效率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

  3)体育产业链条较长,大部分企业无法支撑众多业务,因此选择某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量入为出,做一件“小而美”的事情;

  4)尽管足球、篮球、跑步等运动受众较广,但是目前阶段下,离钱最近、能够直接形成消费的还是一些门槛较高的小众项目,这些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创业公司;

  5)尽管互联网+体育的概念很火,但是业内目前普遍认为体育产业还是应以线下为主,之前的一些投机的或者纯线上的项目大量死亡,不断强调着线下能力的重要性。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