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东
编辑 / 罗布泊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一句口号。时过境迁,体育的内涵早已不是纯粹的竞技体育这么简单,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共计1778字,读完预计需要4分钟
数据充分体现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体育、文化、休闲会占据首位。中国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体育产业会呈现“井喷”态势, 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46号文件也因此应运而生。46号文的初衷是希望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来发展体育产业。
过去,人们把体育当做强身健体,“追跑打闹”;或是在举国体制框架下,把体育当做为国争光的工具。而没有用经济的眼光看待体育,得到的结果自然是狭隘和片面的,更不可能看到以体育为基点形成的产业链。
但是,当政策利好,资本市场活跃,创业者备好了商业计划书,投资人挥舞着钞票准备杀向体育产业时,却发现,原来中国体育群众基础仍然薄弱。
以户外运动为例,根根据Outdoor Industry Association 的数据,2013年美国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为1.4亿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49.2%;而中国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为1.3亿人,占总人口的9.5%。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参与人口比例上,也体现在消费支出上。
美国消费者人均每年在户外运动上的直接支出达到4610美元,而中国消费者仅有500美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
这种差距源于国外体育产业发展多年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在美国,一家几代人支持一支球队的故事屡见不鲜。正是因为运动与生活无法分割,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从贫民窟到市中心,打球的孩子比比皆是,体育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存在,也正是这样的氛围,体育产业才能经久不衰。
根据46号文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5不应该成为体育产业的终点。10年的时间或许无法让中国的体育产业超过美国,但是可以培养一批把体育当做生活,把体育当做职业的人,这些人将会为中国体育产业底蕴的形成提供最初的土壤。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现在依然不过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观看或欣赏体育比赛和让自己的孩子直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是有着本质的截然的区别。所以,中国的家长一般不会让孩子选择体育或者进入体育产业,作为今后的人生职业。
当然,这也源于在2014年之前中国根本就没有体育产业,这一词汇仅见于书本和字典里。
毋庸置疑,中国体育产业的基础在民间,中国体育产业的活力在民间,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也在民间。因此,中国人需要从上至下,从上层到民间都要有一个意识:中国体育产业未来一定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之一。
中国体育产业不仅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增量变化,更多的是带来质的改变。这种质的改变指的就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能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能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能实现国家富国强民目标。
当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国体育产业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时,民间的力量就会被激发,中国的家长也会有动力让自己的孩子更多地接触体育,进入体育产业。
中国不缺资本、不缺政策,真正欠缺的是人才。
当今社会流行“跨界”一词,其实指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从娃娃抓起,绝不是一句空话或者口号,只有完成了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中国体育产业才能真正实现5万亿、7万亿目标。
从政策到最后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希望用10年时间完成最初设想。10年就是一代人,实现中国体育产业未来腾飞的希望,就寄托在了这10年间所培养的人才上。
10年时间完全可以培养亿级数量的体育消费人口。
因为,如果体育产业中的消费者数量少,会直接导致供需不平衡。体育产业中的企业生产的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的后果可想而知,直接导致产业萎缩,资本离去。
体育人口的增加会直接带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体育服务业一直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短板,这与国人在体育上的消费习惯密不可分。
设想一下,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更专业的指导参加体育培训,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闲暇时观看一场体育比赛,这对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利于整个体育产业产业链的构建。
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消费,从而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起到拉动GDP的作用。从这点来看,体育产业和现在最红火的互联网产业别无二致。
待到2025年,体育产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国人看待体育的方式也会改头换面。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