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16年是中国体育产业创业元年,但小编个人以为中国的体育产业创业元年应该从1984年健力宝开创中国首例体育营销计算起,这样算来中国的体育产业化走到现在已有32年历程,在这32年里诞生了李宁/安踏这样的运动装备品牌,诞生了CBA/中超这样的头部赛事。整条产业链从无到有。但体育产业的总量和结构与欧洲和北美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一是我们体育产业结构主体是体育装备,差距二是我们行业的绝对产值和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政策导向的情况下,体育产业在2016年成为关注的焦点,也是2016年是中国体育产业创业元年说法的来历。
小编个人以为企业的发展源自知行合一,在“知”的一面,类似懒熊体育/易观智库/猎云网等机构都对体育产业链的过去-现在-未来做出了全面的剖析和解读,给到创业者很好的指引。
关于赛事
头部资源的赛事涌进了大量资本发展的如火如荼,但线下赛事的商业化却步履维艰。小编接触到很多的线下赛事,赛事幸福有相似之处,不好的赛事苦楚却各有不同,小编认识的朋友经营厦门环岛徒步已经有七年,广告赞助的排期到了明年。同时很多运营商对赞助/广告销售的饥渴反应出广告主/企业界对这些赛事的漠不关心。赛事IP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从易建联扔鞋到各草根IP打架事件,充分说明了我们商业化基础的薄弱,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用户冷淡,联赛不热,商业化的努力将无从谈起。
体育精神是什么?运动精神是什么?
我们的赛事要向受众传达什么?
很多人都在喷中国的职业体系非常糟糕,家长不愿意让小孩走这条路。那么,体育人口怎么来?我是80后,从小喜欢运动,从5岁开始学习游泳,踢过7年足球,玩了10年篮球,现在一直坚持健身,在我小时侯的印象里,并没有把运动当成职业或者要赚钱的概念。我的父母都是很支持我参与体育运动得。体育运动带给我们强健的体魄,学习团队纪律与协作,勇于拼搏进取的激情,面对汗水与伤病的坚韧,以及荣誉与友情。
先有体育精神,再有观赏性!据我观察身边的人,很多良性的运营机构并不缺参与者与赞助商,我相信我们的赛事IP能尊重纪律,传达出进取无限的运动精神时,商业化会水到渠成。
成功的产业背后必然是有一个产业集群,
产业链条形成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创业期。
产业化1:传播渠道
有一门好的赛事以后,我们需要的就是让更多的爱好者关注,关注者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赛事IP的商业价值。中国市场的巨大体量和运动项目的潜力,决定了这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金矿。传统传播渠道包括报刊纸媒,电视台转播都非常的贵,根据我们对地方电视台的询价,转播一场球赛的收费额度在8万-15万之间。传言CBA弱队的转播也是需要向省级电视台付费得。没有转播就没有覆盖面,培育赛事用户也就无从谈起。
而目前开放的公众平台,比如微信/微博,对于赛事运营商而言,并没有专业体育媒体起到的推广效用大。体育运动是社区化的,这是我一再反复强调的点,而中国市场的每一个省份可以对标于欧洲一个国家,从这一部分看来,中国区域性的体育垂直媒介没有满足用户需求。
就从以汇总,类似企鹅直播,章鱼TV,直播8,或者懂球帝这样的流量媒介,更容易孵化赛事IP,而面向区域性体育媒体集成也尚待开发。所以在这两个环节进行深挖,不管是赛事运营商还是体育媒介,都应当想方设法的打通与对方的隔阂,才能共同创造出商业价值。反过来说,产业链的不完整和高成本,也是我们创业的契机。
产业化2:广告联盟
有赛事了,有赛事观众了,自然会涉及到上游的广告和赞助行为。我曾经在分析奥运会TOP计划时,简称为广告联盟。广告联盟并不是新鲜的事情,但是针对体育营销的广告联盟过去集中在头部资源。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形成这样的广告联盟将是必然的事情,那么也已经有互联网公司在这个维度创业,比如我们观察到的体赞网就已经实践在前。
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开放层度是越来越高,而有渠道也需要相关的策划和运营。对于广告主而言,量身进行体育营销方案的设计与规划,比单纯给一个渠道更有意义。从效率提升和业务稳定性的角度考量,体育营销从单纯的渠道投放,会变成把赛事-球队-运动员和广告主定位诉求紧密相连的长期业务行为。
以上两点总结为:未来成熟的广告渠道将被某些机构所代理,而围绕广告主和赛事/球队/球员的体育经纪和体育营销会融合的更深入,这两个方向目前都是起步伊始。
产业化3:体育服务
当赛事上下游打通,被构建起来以后,体育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被激活,整个产业链条开始滚雪球,场地-学校-培训-医疗-经纪业务的发展将迎来曙光。但是在目前的状况,我个人是持保守态度观察,因为赛事在前,服务再后,否则体育服务将成无源之水。我曾经报道过拿到奥运户外授权的一家公司,已经暂停了他们的体育业务。某大型上市运动品牌投资的赛事运营公司一直无法找到盈利点,而人员动荡不断。现在的状态却是很多赛事运营商用培训教育的营收补贴赛事IP的投入,同时通过销售运动装备来增加现金流,忙于生存在当下,疏于思考创造未来。
明确有盈利点的主业,为未来布局这个方向。
产业化4:体育消费
门票销售,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游戏,运动保险,衍生品授权,电视电影漫画等文艺作品开发......对于这类业务我个人感觉很奇妙,这类业务有双重属性,推动这类业务的增长本身就会带来现金流,而这类业务的广泛宣传又会激励消费者更多的关注体育运动。我们的观点和判断是这类业务会是体育产业中最主要的轻资产现金牛。而根据我们在集成导航过程中对上游参与者的接触,目前这类业务的提供商并不算多。而显然,拥有用户的流量端(虎扑/咕咚/keep/懂球帝等)在这类业务上也有相当的优势,所以他们能获得巨额投资也是在情理之中。
小编相信在这个领域,未来各种运动项目的细分市场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企业。
产业化5:运动装备
运动鞋服/护具/营养补剂等等,这个战场对参与企业的技术底蕴和资金实力要求会更高。和我们公司同名的某国际品牌,在重金挖脚了很多运动产业顶级公司的人员后,第一季订货会却遭遇了滑铁卢。这个领域相对更重,竞争也相对更红海。当然这个领域也很有意思,因为护城河一但搭建好就很难翻越。
体育产业覆盖之广,链条之长,发展的挑战各式各样,很难用详细的论述来表达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专业,坚持寻找效率最优的业务模式,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设想,用营收去判断业务的可行性,围绕产业链去构建自己的业务模型,合纵连横去增强价值创造的能力。
适逢2016之末,盘点一下整年的得失,集中资源下注于快速发展的焦点,寻找效率最优化的业务方向去抢占体育产业发展初期的红利。祝:Rich Billions!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