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内容 > 隐藏 > 产业新闻 >

体育产业是真正的健康产业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16-10-28点击:

  体育产业迎来“黄金30年”渐成共识,相关探讨越来越多,近日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教授撰写万字长文,明确提出“体育产业是真正的健康产业”,引起业内强烈反响,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特色的健康误区之一,就是认为吃保健品能够吃出来健康,却不知道自己的消化能力对于保健品效果至关重要。特别是一个人的营养吸收能力,来自于体育锻炼。还有养生,中国人觉得这不同于体育锻炼,其实不然,传统文化的养生都讲究适当的特定运动。这种把具体套路的运动与相应的饮食生活营养相结合,恰恰是现代化体育运动科学的强项,每一个运动员的营养配餐、锻炼方式,都是有科学技术规范性的,要比传统文化粗枝大叶、千人一面的千篇一律养生模式更加个性化,实际上就是一对一的个人体育锻炼营养学配伍。当然,事业心强的许多人说体育锻炼没有吃保健品简单易行,占用时间太多了,忙不过来。那么,这就是“健康素养”比较差的表现,岂不知没有运动量,你吃下去的保健品就吸收不好,还容易造成营养过剩的“富贵病”。有哲学家就将健康比作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是1后面的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则越富有;反之,没有1,则一切皆无。北京一位被累垮的校长在去世前由衷地感叹:身体倒了就剩下一堆0了,可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一、健康危机的增长率让体育健康产业的市场太大了

  市场空间来自于需求的大小,看看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概况,就明白了体育健康产业链的目标服务对象有多少人。

  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

  高血脂的病患者有1亿多人;

  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

  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

  血脂异常的1.6亿人;

  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

  而且,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

  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

  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有的人说,这些病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要不了几年就一命呜呼,也没有什么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不存在持续性的体育健康市场。

  那么,请看看中国病患者年轻化的大趋势数据,就会发现体育健康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人健康大数据,告诉我们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

  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70%年轻人有过劳死的危险;

  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

  中青年女性易得妇科,心脑血管疾病;

  中青年男性面临猝死、过劳和癌症等问题;

  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

  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2013年到2014年,35岁---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

  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七成高科技人才有过劳死的危险,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人民币元人民币。

  中国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在2005年——2015年间已经给中国造成8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的肝炎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00亿人民币。

  目前中国大陆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女性更容易受到妇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60岁以下的中国男性则面临猝死、过劳、癌症等问题。

  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

  2020年肥胖人口将达到4.25亿,未来20年将会增长一倍,腰围只要增长一英寸(2.54厘米),血管就会增长4英里,患癌风险高8倍。

  美国《保健事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2014年11月到2016年8月的十九个月,19位中青年企业家离世,最高个人资产14个亿,包括百视通COO吴征、德尔惠股份创始人兼原董事长丁明亮、兴民钢圈董事长王嘉民、成都百事通总经理李学军等12位高管,均因病离世。比例高达63%,其病因主要是癌症和心脏病,其中吴征、李学军等近半数为突发疾病逝世。

  对此,一些人认为都是医疗产业链的市场,与体育健康产业没多大关系,进医院治疗的事情,何必要体育健康产业趟浑水呢?我告诉了这些人,说中国人的医疗大数据证明:医院解决不了健康问题,医院只能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然后请你们病患者康复锻炼身体,最后还是医生开导你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

  原因是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院对于普通疾病的误诊率,高达27%左右;重大疾病的误诊率,高达40%左右。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举世瞩目的表演节目《千手观音》,里面23位主要演员的19位,都是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成为聋哑人。

  英国研究证实:有85%的药品是无效的,对病人最好的措施,就是尽量减少医疗干预,就是增加体育健康锻炼。

  美国研究证实: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体系与人的健康,没有太大的关系。

  美国研究证实:有30%---40%的手术,根本就不需要做!

  美国研究证实:与美国人健康寿命相关的因素中,只有10%跟医疗相关。导致美国人健康寿命延长30年中,有25年与医学没有关系。但是这一切,都与体育锻炼有关系。

  再加上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大数据:中国2015年每天有一千个先天缺陷的孩子出生,2006年9月12日是我国首个“预防出生缺陷日”,同年监测显示,每隔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相当于每小时30个,每天720个。

  还有教育部《2013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青少年健康的大数据: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小学生近视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以上。沿海城市高中毕业生视力低下率85%,高度近视率呈急剧上升趋势。

  2014年中国7个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行为调查显示:超过80%的中小学生早餐是学校没有搭配好的,重复性菜谱让绝大多数学生厌食,大街上的早餐营养质量较差,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调查中国青少年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目前中国2.7亿在校生蛋白摄入量,仅为标准的65%,铁、钙、锌严重不足,维生素A的摄入量仅为标准的15%以下。

  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而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以上。成年人的健康状况还更糟糕,二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间增长了11——33倍。

  再加上中国老年人的健康大数据,真正的呼吁我们的体育健康产业刻不容缓大发展,才能避免中国人再一次成为“东亚病夫”民族。

  众所周知,2020年我国肯定进入老龄化的严重阶段。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其中,骨折率发生率接近三分之一,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需要人民币150亿。

  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一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病例。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2003年我国已经开始了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许多的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以服毒自杀、上吊自杀等等方式结束生命。

  再看看全人类的不同国家老龄化进程吧:

  法国115年;

  瑞士85年;

  英国80年;

  美国60年;

  中国18年。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2003年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唯一能够延缓衰老的方式方法,就是体育健康锻炼,增加老死的“无疾而终”人口数量,减少卧床不起的病死老人数量。

  二、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增强让体育产业朝气蓬勃

  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仁者寿”,健康长寿是一种幸福,标志着老天爷奖励老寿星是德行好,属于福报的回应。这一点,在现代化社会叫做“幸福感”,让我们认识到人一生的追求,不外乎财富增长、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但无论我们追求多少、拥有多少,如果失去健康,一切都将没有了意义。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亲朋,体育健康的养生之道一定要从现在做起。

  这种有关健康长寿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就只是一个故事,我们看一看,听一听也就过去了。如果没有注意体育锻炼,健康养生被忘记了,疾病不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了,那就是一个事故。到时候,连累的还是自己和至亲至爱的人们,直接危害家庭幸福。这就是最近几十年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许多中国人存在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运动不足等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问题,倒逼着中国政府提出来“全民健身运动”的规划,要采取措施促进民众的体育健康事业,形成体育健康产业链条来保持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马拉松大赛主办方公司和运动服装制造商等受益颇多,推进了体育产业链条的扩大和延伸。

  中国政府的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指出,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因此,全世界的体育用品生产巨头耐克公司,中国企业家王健林拥有的、涉足体育产业的大连万达集团等,都蜂拥而至体育产业链条。

  现在我国的参加奥运会金牌最多项目,就是羽毛球、乒乓球,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的世界级选手不断涌现,而且群众性的羽毛球、乒乓球体育健康锻炼蔚然成风,已经是非常普遍了。还有中国近二十年来参加游泳公开赛、铁人三项等大规模赛事的运动员也逐渐增多,全国各地都有的游泳池、体育馆越来越设施齐全,设备档次越来越高,拉动内需的体育消费和体育制造业增长。这是体育健康产业的单向发展势头,还没有进入体育健康示范区的产业园区规模化境界,没有酝酿形成带动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的全方位服务经济格局。

  迄今为止的中国大陆体育健康产业,还是局限于“跟着政府感觉走”的状态,体育比赛活动依然如故的还是体育产业切入点。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运营商——智美体育集团2015年就提出,要使自己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国内举办马拉松大赛的数量增加两倍,使参赛者超过1000万人。在这种风潮中,体育用品和服装需求急速扩大,群众性的万人马拉松比赛活动成为一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得益彰。

  国际上的体育产业巨头耐克公司看到了中国大陆体育健康产业的前景广阔,就大加赞赏,说“中国消费者对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参加体育运动的群体呈扩大趋势”。这方面,追求健康的女人越来越多,由于进行运动的女性增加,耐克公司在华全年利润在过去两年增长了24%。耐克公司还认为,尤其是女性发挥了推动作用,纳入运动的新生活方式正在普及,运动服和运动鞋的销售额在全球均出现增长。

  中国大陆的商业房地产首富万达集团,经营业务广泛,涉及体育到房地产的诸多领域。去年8月该集团以6.5亿美元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时表示,有意成为经营体育行业的全球龙头企业。万达集团去年除以10.5亿欧元(1欧元约合7.19元人民币)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100%的股权外,还入股了西班牙马德里竞技俱乐部。至于国内的体育健康产业开发,万达集团还没有公布信息。但是,万达集团的掌舵人王健林2015年曾表示:今后还考虑并购多个体育相关企业。他指出,中国的体育产业相对人口规模而言还很小,“中国的体育产业会有光辉未来,具有增长几十倍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中国式体育健康产业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健康与健美齐头并进,首当其冲的是减肥运动。也就是说,对肥胖问题的警惕意识增强,是促进中国体育健康产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超重和成人肥胖在中国全体人口中的占比,在2014年为35.4%,比2010年时的30.5%迅速增加。2015年到2016年,中国肥胖人群仍然是有增无减。促使减肥操和健身房为代表的体育健康产业突飞猛进,现在全中国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企业遍布大街小巷,生意火爆。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国家体育总局也宣布,将放宽对体育赛事举办方面的限制。今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将变得比以前容易。另外,中国大陆的中央政府国务院也表示要大力发展足球运动,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球迷”更是推波助澜,鼓励这方面的体育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商业化模式积极作用。

  在这样的国家政策大好形势刺激下,智美体育集团在2015年上半年连续投资体育相关产业,并且2016年进军了排球、足球领域,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无限风光变成赚钱的资源。另外,在广大的体育健康运动爱好者民众当中,运动不剧烈的体育项目也很受欢迎。据总部设在香港的一家健身俱乐部说,该公司位于上海的瑜伽馆在2015年1至11月的利润,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60%以上。这是瑜伽在全中国人气高涨的征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养生产业链蒸蒸日上的表现,把印度模式的瑜伽抛在了身后。

  正是这样的中国人浓厚健康意识,滋养起来方兴未已的体育健康产业。在中国大陆,80%的人在健康方面投入超过总支出的5%,看病吃药,买保险、保健品居前三。97%的人愿把钱花在预防上,但其实80%花在了临死前一个月治疗上。

  不过,在问及“为健康花的最大一笔钱”时,多数人表示是“为自己看病”(36.37%)和“为父母看病”(30.82%)。如何优化组合这样的家庭开支呢?体育健康锻炼,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可行性路线图。

  现在的问题是老人孩子花钱多,中青年男性花钱用于体育健康的时候比较“吝啬”。有关的调查中,健康花销最大的两大人群是老人和孩子,分别占到总支出的45.49%和22.50%,接下来是中青年女性,占22.08%,而中青年男性仅占9.94%,显得不正常或者说不平衡。“老人在健康方面的花费多,这是由他们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主任陶立群表示,人进入老年期后,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减退,身体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降低,很容易患上多种疾病,“尤其是现在的老年人,年轻时保健意识跟不上,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因此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再看看中国特色的广场舞大妈们,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寓教于乐,寓于跳舞唱歌的活动中,使得娱乐化的体育健康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

  根据我们在美国的调查研究,65岁以上的人口占12%,但花去了整个医疗支出的30%,比例也是很高的。“为老人和孩子多花些钱是合理的,因为这两个人群都是健康上的弱势人群,在这方面国人做得很好。”但是中国大陆的中青年对健康花销的“吝啬”,却颇令人担心。健康生活报刊曾针对职场中青年进行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六成职场中青年人每年花在体检、购药、就医、购买健康物品或书刊的费用,总计不超过500元人民币。

  中青年人,尤其是男性在健康方面花费低,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年轻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职场人对于健康问题的严重忽视。体育健康专家分析,中青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很容易出现健康问题。调查中,近八成中青年人曾出现或经常出现浑身酸痛、神经衰弱、失眠、脱发、烦躁、忧郁等问题,其中超过四成人选择“顺其自然”来应对,仅有17.5%的中青年人用体检保证健康,坚持锻炼身体的中青年人则少之又少。“这部分人要对健康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男性,一定要避免"过劳",不能指望吃老本来保持健康。”

  2016年媒体调查机构发现,中国大陆的体育健康支出呈现三大增长点,关键是对未来在健康上的投入打算,人们也是各有己见。例如,有人打算加强体育锻炼,有人为防大病专门存下一笔钱,也有人打算学会放松,定期去做保健按摩……在这其中,三大新的增长点值得关注。一是购买健康保险,这在诸多选项中占到了24.95%;二是养老,比例占到18.26%;三是买保健品和健康杂志书籍,占13.2%;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指出:“预防上多投入1元,治疗上就少花8.5元”。最合理的健康投入方式,就是把钱花在预防上,放在体育锻炼上。调查中,尽管有97.29%的人都表示,“更愿意把钱花在预防上”,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却指出,“中国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可见,国人对健康的预防还是行动晚于意识。

  黄建始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支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美国经过20年研究,发现90%的人通过健康管理和教育,能把医药费降10%。“如果你愿意把钱花到早期的健康管理上,就可以把很少的钱花到后期治疗上,这是很划算的。”因此,中国人预存健康,需要在行动上努力,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开始关注健康。

  “实际上,花钱多少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这是全世界体育健康研究专家的共识,健康投资是一个长期的,周而复始的工作,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运动和合理饮食,这是我们保持健康的基础,而且不需要花费很多钱,就能带来长远的好处。另外一方面,要将健康作为个人的财产来进行管理,合理地投入一些资金,比如购买健康保险以及人身保障服务,经常化的进行体育健康锻炼。

  特别需要纠正一下的中国特色误区,是认为体育锻炼的针对性没有保健品更好,健康的第一要务首先是吃的有营养,更好的吸收营养依靠具体的养生秘法,不是依靠广谱化的体育锻炼。这一切,都忘记了体育锻炼才是激发人体自己生命潜力的最佳路径。

  这方面,比较一下保健品为主力军的中//国///健康产业,和全民健身运动,两者给予中国人的健康指数提高了多少呢?就会发现保健品等等健康产业,是弊大于利的,而体育产业绝对不会让任何人锻炼身体弄出来糖尿病或者高血脂等等。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穷日子是长期性、普遍性的约束着每一个人生活状态,自从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人改变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局面,仍然是把“吃饭穿衣亮家底”的炫富放在第一位,吃保健品而少吃饭就是这样的一种虚伪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导致了中国大陆吃保健品的人有一个顽固不化的理念“健康是吃出来的”,忘记了“病从口入”不仅仅是细菌跑到肚子里,更重要的是营养过剩也来自于好吃懒做怕运动,只有牢记“生命在于运动”才会明白体育锻炼不会让任何人营养过剩,不会患肥胖症而令人自惭形秽。健康,不是吃出来的。健康,是锻炼身体获得的。真正的健康产业,就是体育产业,而不是保健品产业。再看看中国人的健康情况调查报告,就会大吃一惊,就会认识到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要比吃保健品更加重要。尤其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对比,让世人看清楚了体育产业对于国家社会公民的健康长寿至关重要,吃保健品并不是形成老寿星的充分必要条件,锻炼身体才是健康长寿的充分必要条件。甚至于吃保健品的人更容易受到进口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还有垃圾食品对于中国人的危害性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抵抗疾病能力和免疫力也被保健品崇拜者误以为必须依赖“吃东西”,而不是锻炼身体。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灵子术等等“气功”及其依据的中医“气血理论”,也被踢出了健康领域,尤其是“法jj轮ff功ff事件”以后,谈虎色变的成语故事被改变成为“谈气色变”,政府一声令下,那些“意念制动”的“气功”被连同“人体特异功能”扫地出门。当然,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乱七八糟东西冒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确实误人子弟,把“灵异事件”之类的神狐鬼怪“魔法师”等等糟粕当成中国文化精华,欺世盗名,形成邪教组织,应该受到依法治理。

  中国人要想彻底告别东亚病夫的悲剧,只有发展体育健康事业,一步步壮大体育健康产业,因为没有产业化的体育事业,就没有造血功能,没有良性循环,没办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我是坚定不移的认为体育事业在中国人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必然成为健康产业的龙头老大,那种吃保健品的长命百岁路线图,远远不如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没有体育产业利国利民,很容易是假冒伪劣产品横行霸道,祸aa国aa殃aa民。特别是安利等等外国产品冲击中国的中医药保健和健康长寿思想,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营养过剩的中国式“富贵病”,糖尿病、少年儿童小胖子和中青年人普遍性肥胖,以及相应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类的疾病造成了巨大的中国特色医疗负担。

  三,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们算一笔账,如果让你小病一星期,你会发现金钱不重要,家人和身体最重要。如果让你大病一个月,你会发现金钱特重要,身体和家人特特特重要。如果让你大病半年,估计你愿意放弃眼下一切的金钱和名利,去换回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健康的生活。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包括你和我。所以,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更加坚定地知道,在生命中哪些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健康,重在观念。美国人的做法,是用100块钱搞体育健康来养生,50块钱买保险,10块钱看病,1块钱花费在抢救上面。而我们的中国大陆人:用1块钱搞体育健康那种积极主动养生,10块钱吃药打针,50块人民币看病,100块钱准备着让医院抢救自己。大多数的中国人,在生命的最后1—2年,都花光了一生的积蓄,吃遍所有含大量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然后…离去…疾病如何应对?答案:重在预防,重在体育健康的锻炼养生。

  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的健康意识怎么样呢? 2015年卫生部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是关于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的。什么叫“健康素养”?按照官方的解释,就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也就是就是一个人的健康意识。中国人的健康意识有多强呢?调查结果显示,“每100个人中不到7个人具备健康素养。”其中,能够正确认识肥胖,知道“四害”会传播疾病、止痛药应该怎么用、骨折以后该怎么处置、成年人每天该喝多少酒,会看药品说明书的人,都不到20%;尤其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只有4.66%的人有正确的意识。在55—69岁的人中,健康素养水平尤其低。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比如在美国大约有50%的成人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50%和不到7%,其中的差距,大概谁都看得出来。我们只能说,中国人的健康意识,还是差得太远了。

  近年来为什么媒体报道中那么多被虚假保健品骗的老人?为什么有些人买了一大堆健康书籍,最后吸取的全是错误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健康意识有很大关系,认识不到体育健康锻炼才是“强身健体之本”,不锻炼身体就不会有良好的心态。如果国民的健康意识能有所提高,那我们就能把钱更多地花在体育健康的锻炼养生之预防上面,而不是医院治疗上。有统计表明,现在我们中国人一生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都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中国城乡居民患病在过去10年间高达50亿人次;慢性病确诊者约有1.6亿。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吸烟人群最多的国家,也是饮酒消费大国。健康不安全,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保守估计每年高达过万亿元人民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体育健康产业的巨大任务,也是锻炼身体、保卫自己的全民健身运动产业链,要求全社会的健康养生观念升级换代,不要寄希望于自欺欺人的神奇,必须踏踏实实的锻炼自己。

  每一个人自己,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责任人。要想获得健康,首先要了解、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健康锻炼,从而获得本来就应该有的健康。其次,就是要善于保健和及时合理保健,清醒的认识到保健首先就是锻炼身体。中国大陆的体育健康产业实践已经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在重视体育锻炼类型的养生保健,随着中国环境的改观,国人的健康局面会不断的得到提升,相应的体育健康产业链条也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这方面,要求我们首先认识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需要强化体育知识的普及宣传和锻炼身体的专业水平培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素质与健康素养。在全世界一致性的“体育教科书”课程标准中,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健康分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在体育锻炼中永葆青春活力,首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次是培养每个人的终身体育意识。本文下面就结合中国健康现状谈谈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明确“健康管理”的体育产业服务价值。

  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们中国人“健康透支”的后果已经初步显现,应当及早进行健康管理。与此同时,卫生部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1.6亿成人血脂异常,1.6亿成人患高血压,2000多万人患糖尿病,大城市中100个成人中,就有30个超重,12.3个过于肥胖,应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中国人的健康受损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运动,彻底颠覆了农业文明的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压力增大,对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调查发现,造成人们健康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环境污染因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锻炼不够或不锻炼。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相应的比较普遍性可操作的体育锻炼方法,在城市的中产阶级首先就是游泳。中国人崇拜的领袖人物毛泽东一辈子都是游泳爱好者,七十岁的时候还要畅游长江。还有邓小平,76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北戴河带着全家人游泳。体育科学告诉我们,游泳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方法,因为水对人的阻力很大,在岸上跑步400米也就相当于在水中游了100米。由于水温低于气温,游泳时身体消耗的能量是在陆地上的20倍以上,同时水的阻力是空气中的800多倍,因此游泳时所消耗的能量,远超过在陆地上进行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另外,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使肺活量增加及增强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在游泳时,人体关节因为浮力而运动自如,减轻了肥胖者下肢的负担,避免了因体重过重而造成关节病变。当人在向前游动时,水流对肌肤产生轻微的摩擦作用,会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使皮肤光滑有弹性。

  研究发现,人们游泳45分钟后,体重可以减轻300至400克,如果肥胖患者能够坚持每天游泳30分钟,同时又控制饮食,一定能够减肥并形成健美的体魄。但游泳也并非对每个人都适用,如高血压、心脏病及肾脏病患者就不适宜游泳。

  第二位的体育锻炼好方法,就是爬山或远足。这对于中青年人,采取周末集体活动的方式,可行性和锻炼效果非常好。现在城市的这方面“驴友团队”就是时髦的社交圈子,组织朋友们爬山或远足。而爬山或远足本身就是一项户外健身运动,能让人们暂时放下工作,远离疲惫,放松身心。在爬山或远足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开阔了眼界,回归自然。

  第三,要比爬山或远足更加容易经常化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就是跑步。据调查,能坚持跑步的人一般都是毅力超群的人。跑步能锻炼人们的心脏,增加机体的最大摄氧量,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并且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是健身的有益选择。

  第四种体育锻炼的养生之道就是走路,要比跑步更加简单易行。走路,是最简单便捷的锻炼方式。研究发现,每天走路5公里就能很好地保持体重,或在一定程度上减肥。经常走路能保持骨骼强健,肌肉结实,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第五种体育健康方式方法,就是球类运动。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都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我们许多人的习惯性的体育锻炼观念,是我行我素,科学的体育健康锻炼纠正这样的“孤家寡人”健身观念,提出来体育健康锻炼必须进行体检的规范。建议每个人,特别是中老年人锻炼前最好做一次体检,以便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然后就是在体育锻炼的时候,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可以让体温升高,增加肌肉力量,避免运动损伤,还能提高心肺功能。一般来说,准备活动至少要5~10分钟,活动形式以走路、慢跑和全身性参与的徒手体操较适宜,如能结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做一些相似的动作练习更好。

  另外,户外锻炼时间,应视季节和气候而定。一年四季中,春、秋季可以日出而练,夏季最好在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相对凉爽的时候进行锻炼,冬季锻炼则最好在上午9点以后、下午4点以前温度相对较高的时间进行。对一些在健身房运动的朋友来说,以方便工作和安排生活为准,避开进餐前后的半小时即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夜休息后,人体血液循环速度相对较低,从后半夜到晨起前的血液较黏稠,因此,建议老年朋友不要过早起床锻炼身体,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方面的危险。此外,在一些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最好不要进行户外活动,可在家做些简单的运动。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锻炼要注意运动量。每次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要循序渐进,其实健身锻炼未必一定要出大汗才能有效果。研究表明,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山、做健身操、练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是健身的首选。相反,像赛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等速度快、爆发力过猛的无氧运动,不适宜用来健身。

  中老年人进行体育健康锻炼活动,必须注意安全。因此,我们强调指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自身安全。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仅能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在体育锻炼中还可以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力和耐受力,增强生活中的自信心。这一切,都需要体育健康产业的系统化服务,需要大力发展体育健康产业。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