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内容 > 隐藏 > 产业新闻 >

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时间:2016-07-29点击:

  近日,湖北省体育局新华路体育中心微信公众号新华路体育场公布了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中提到:

  到 2020 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 亿元,从业人员达到 25 万人,体育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1%;体育服务业在全省体育产业中占比达到 35%;建成 5 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含示范基地)、10 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完成 10 体育产业重点工程项目。到 2020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 平方米。

  全文如下: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是湖北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和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的攻坚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为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5]5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思路,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湖北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湖北体育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努力做好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日趋丰富,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专家推测算,2014 年我省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 446.13 亿元,增加值 213.37 亿元,占当年 GDP的比例为 0.78%,略高于全国 0.64%的比例,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 GDP 的增长速度。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培训业等体育服务业稳步发展,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男篮亚洲杯、羽毛球汤尤杯、武汉网球公开赛和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等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轮番上演,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2014 年全省体育服务业所占比例达到 25.8%。

  (三)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杰之行、龙王恨、贝蒂、昊康、三江船艇等企业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四)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实施,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体育产业基地等配套产业政策正逐步落地。

  (五)产业工作制度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初具雏形,发展改革、体育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正逐步建立。

  (六)产业环境逐步改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和体育营销高峰论坛等重大体育节事活动在我省的成功举行,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热情,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为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群众体育消费意识逐步增强。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逐步凸显。

  虽然,“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省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产业总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较低;体育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龙头企业较为缺乏,企业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体育产业工作基础仍较为薄弱,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仍较为缺乏。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为契机,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化政策为支撑,以培育产业基地、发展产业经济为出发点,以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为着重点,以增主体、建基地、搭平台、优服务、促融合为发展路径,紧抓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湖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 2020 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 亿元,从业人员达到 25 万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占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1%,中部省市排名前列。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在全省体育产业中占比达到 35%,体育服务业品牌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成效,体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显著增多,体育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全省体育产业整体布局,组建湖北省体育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国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较高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建成 5 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含示范基地)、10 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完成 10 体育产业重点工程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到 2020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 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全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三、主要任务

  (三)发展重点产业

  全民健身服务业 。完善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体育健身,增强和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调动群众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热情。拓展全民健身方式和途径,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业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积极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推进经营模式多样化,丰富健身休闲服务内容。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兴办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健身休闲企业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予以扶持。推动全民健身企业通过连锁加盟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实现品牌效应、规模效益。

  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申办、承办全国、国际体育赛事。取消商业性赛事和群众性赛事审批,创新办赛模式,公开大型体育赛事目录,向社会招标赛事举办权,实现办赛形式市场化、办赛主体多元化、办赛组织专业化。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品赛事,创建我省体育赛事品牌。“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 WTA 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国际渡江节、武汉国际马拉松、武当武术节、宜昌国际龙舟节、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等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推行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省运会办赛模式,探索社会组织承办竞赛项目的新途径。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带动交通、广告、传媒、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赞助体育赛事,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借助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发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

  户外运动产业 。依托湖北山水资源优势,以鄂西、鄂东北户外运动项目开发为重点,投资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基地、徒步骑行驿站、汽车露营地等户外运动设施,发展户外休闲运动。利用举办“七军会”契机,依托东湖丰富的水资源,发展帆船、龙舟等水上休闲运动项目。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自行车运动,建设自行车骑行驿站等配套服务设施,培育自行车品牌赛事,发展自行车运动产业。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垂钓、登山、攀岩、马术、航空等有群众基础和有发展空间的户外运动项目。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同时加强高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的管理,促进户外运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体育培训业 。充分利用省内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等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体育培训。积极发展体育职业培训,支持发展“三大球”、“三小球”,以及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培训市场,建设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鼓励社区聘用体育指导员开展社区体育培训。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体育培训市场。鼓励倡导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体育俱乐部,活跃体育培训市场,培育一批有资质、有信誉、有影响力的体育培训机构。支持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参加全省体育赛事活动,推进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改革。

  体育高端装备制造业 。鼓励我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发展,扶持一批体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品牌企业,打造一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集团,争取在 2020 年实现 3-5 家企业上市。鼓励体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方式创新营销渠道,开拓销售市场, 推动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湖北体育高科技优势,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力度,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推动规模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获得规模效益。依托我省航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发展热气球、热气飞艇、滑翔伞、轮式动力伞等特种飞行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培训、飞行表演和广告服务等。大力扶持我省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到2020 年,分别形成以武汉、襄阳、荆门等为核心的我省体育装备制造集聚区。

  (四)打造优势产业

  足球产业 。通过制定湖北省足球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足球场地发展规划,引导我省足球运动及产业发展。以足球等运动项目改革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单项运动项目协会改革。以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为方向,有序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以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依托,大力发展职业体育,实现到2020 年我省至少拥有一支中超足球俱乐部。以城市主场(足球)等企业为着力点,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业余足球综合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成立业余足球俱乐部,力争到 2018 年,举办由社会组织主导的省级业余足球联赛。以校园足球为抓手,加快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开展青少年足球技能培训,打造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以赛事带动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带动足球相关产业发展。

  网球产业 。以 WTA 武汉国际网球公开赛为契机,大力发展我省网球运动,开发网球产业。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不同规模的网球场地,开展群众网球运动。鼓励各地区政府、各类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开展群众网球活动,重点打造武网城市俱乐部巡回赛、京山网球节等优秀民间网球赛事品牌,推广网球运动,培养群众网球运动习惯。依托高等院校的师资与场地设施,开展专业网球教育,培养网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网球专业人才。鼓励民间机构开展网球培训,加大青少年网球培训力度,积极推进网球进校园活动,扩大网球人口。支持开展网球文化、观赛礼仪等网球相关培训,建立完善的网球赛事体系,着力将武汉打造成中国网球名城。

  航空运动产业 。以航空运动为抓手,推动航空工业与航空服务业协调发展。建设武汉、襄阳、荆门、鄂州等航空综合体和航空主题项目,依托武汉汉南航空运动产业园、荆门漳河航空运动产业园和荆州沙市机场,开展多项航空运动服务,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航空运营业、航空服务业和通用航空基础配套产业,将湖北打造成全国一流航空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我省航空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热气球、热气飞艇、滑翔伞、轮式动力伞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业。

  (五)支持重点企业发展

  着力培育体育龙头企业 。组建湖北省体育产业集团,整合省属优质体育产业资源,实行整体发展战略,发挥龙头作用,引领省体育产业企业快速发展。根据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在体育产业各个门类中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增强我省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全省体育产业龙头企业认定工作,积极整合各类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一批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大型企业落户我省。加大体育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和项目推介力度,充分发挥湖北体育产业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型体育企业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运营中心,采取合作、 合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大型企业来我省投资,快速提升我省体育产业骨干企业数量。

  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优势体育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实现体育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加强体育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建立湖北省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名录库,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体育企业申报名优企业和驰名商标。支持体育企业负责人申报湖北省服务业领军人才计划,充分发挥体育企业领军人才在企业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丰富赛事活动

  构建赛事体系 。努力构建我省赛事体系,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鼓励举办市场前景好、群众基础好的商业性体育赛事,着力扶持一批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群众性赛事,打造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受众广泛的赛事体系,形成国际性赛事定期有、大型体育赛事月月有、群众性赛事活动天天有的赛事活动新局面,丰富我省各类型赛事活动。

  鼓励民间办赛 。取消赛事审批,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筹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丰富赛事市场供给,政府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适于全民参与的健康跑、广场舞、健身操、趣味运动会和体育嘉年华等形式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鼓励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龙舟赛、巴山舞、摆手舞等体育节会活动。

  培育赛事品牌 。精心打造,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大力推进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国际马拉松、武汉国际渡江节、武当国际武术节、宜昌国际龙舟节等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建设。鼓励各地开展品牌赛事“一区一品”创建活动,将赛事举办与旅游、文化交流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品牌赛事。充分发挥品牌赛事对城市发展和体育服务业的整体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与完善品牌赛事活动带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

  (七)创新融合发展

  体育与旅游融合 。抓住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运动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资源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和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为目标,全面推动体育和旅游部门合作。充分利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西部地区丰富的民间体育项目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休闲、运动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山野户外、体育节庆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旅游,开发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和体验相结合、旅游与赛事观赏相结合的体育休闲旅游、体育赛事观赏旅游精品项目。构筑由武汉、黄石、黄冈、鄂州、荆州、宜昌、恩施、十堰、神农架等地区促成的“一江两山”体育旅游带。鼓励各地利用山水湖泊等资源优势,打造若干集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消费等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体育小镇。

  体育与健康融合 。充分发挥体育在改善健康质量,提高生活品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与健康促进解决方案,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中药资源优势,加大养生保健运动项目,积极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运动健康互联,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组织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与健康档案大数据互联平台。积极推广江城健身 E 家成功经验,引入社会力量兴办健身 E 家,推进康体融合,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倡导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推动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医保卡个人部分余额用于体育健身,推进健康关口前移。

  体育与房地产融合 。鼓励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实现体育场地全覆盖,按照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利用体育场地和设施完善居住区和社区功能。引入社会力量新建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探索体育地产模式,配套一定的商业用地用于商业、餐饮和商品房开发。鼓励大型体育场馆融入多元业态,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

  体育与信息技术融合。鼓励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发展的新路径,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服务、运动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完善湖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平台手机应用软件的功能和管理模式,积极整合线下场馆资源,创新体育服务内容,更多体现惠民利民效益,打造成为全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示范平台。鼓励开发智能体育设施和可穿戴式运动装备,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和健身需要。不断推进体育商贸电商交易平台建设,鼓励体育企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兴交易模式拓展业务,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商贸新模式。

  (八)深化场馆运营改革

  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逐步推进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吸引群众进入场馆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发挥湖北省体育场馆协会的作用,开展场馆运营管理培训、会员交流活动。增加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体育培训、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等服务,协调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和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比例,提高政府购买场馆公共服务力度。

  打造智慧场馆,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手机平台,从事体育场馆预订、场馆管理、体育视频、体育赛事等移动 APP 或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提高场馆智能化水平,建设全省体育场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省大型体育场馆动态监测体系。鼓励体育场馆运营机构输出管理,做大做强,开展连锁经营,提高场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积极推广 PPP 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实质性推动国有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工作,产权归国有,经营权归企业,支持体育场馆通过委托、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专业运营机构管理。依托部分市场化运营程度较高的场馆成立区域性体育场馆联盟。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创新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场馆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建设以体育场馆为核心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专栏 3 :场馆运营创新工程

  引入 PPP 模式,加快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步伐,鼓励建设社区体育中心、中小型体育场馆,政府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以黄石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项目为代表,推广 PPP 模式。实行企业化运营。事业单位体育场馆积极推进企业化运营,提高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建场馆引入第三方专业场馆运营机构,以提高场馆使用率,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场馆,建立场馆智能管理平台、预订平台。引入优质企业打造示范性智慧场馆。建设全省体育场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省大型体育场馆动态监测体系。推动国有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产权归国有,经营权归企业。

  建立全省体育场馆协会和场馆联盟。打造场馆品牌赛事。依托场馆资源,开展系列赛、友谊赛、趣味赛等,鼓励场馆承办赛事常态化,通过自办或承办的方式,增加高水平赛事和群众业余赛事供给能力。建设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九)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立体式公共体育场地供给体系,到 2020 年,实现市州有大型综合体育中心或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县(区)有公共体育场、综合体育馆、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馆(池)、体育公园(体育广场)和绿道,乡镇(街道)有综合性的小型体育场馆设施。

  加快建设城市社区 15 分钟健身圈。大力实施“助力放手发展群众体育项目工程”,用好用活现有资源、整合各方资源、挖掘潜力资源,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城镇体育设施,支持兴建“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休闲广场”、“体育文化长廊”等群众健身活动场所,促进体育与群众生活有机结合。

  多渠道开发体育场地资源。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综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多渠道开发体育场地资源。大力兴建灵活多样、亲民便民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绿道、步道、骑行道规划建设。鼓励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支持社会力量在商业楼、写字楼楼顶和地下空间投资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体育场地“上天入地”。鼓励各地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建设街道或社区健身中心,推进学校与街道、社区体育资源共建共享。

  (十)扩大体育消费

  增加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采取发放健身劵、免费体验劵、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等多种形式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促进体育消费。加快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多种体育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元体育消费需求。培养家庭在体育用品、体育观赛、户外运动休闲、健身指导等方面的体育消费习惯。积极发挥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航空运动、水上运动和汽车露营等潜力产业在促进体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培育新的体育消费增长点。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带动体育相关消费。支持企业开发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展体育消费奖励回馈活动,引导群众持续进行体育消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单位通过与体育场馆合作等多种形式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支持单位工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体育活动,培养职工健身意识,引导职工进行体育消费。

  专栏 4 :体育消费促进工程

  采取发放健身劵、免费体验劵、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等多种形式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促进体育消费。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多种体育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航空运动、水上运动和汽车露营等新兴业态,培育新的体育消费增长点。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带动体育相关消费。支持企业开发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展体育消费奖励回馈活动。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体育活动。

  (十一)跨越发展体育彩票

  坚持体育彩票“一把手工程”,重视和建设“生命线”,努力发展“利益共同体”,坚持“多元、服务、转型”的工作理念,按照 “建队伍、建市场、 建品牌、 建形象” 的工作思路, 实施 “1+N”带动、助力、拖拽的品牌培育模式。积极拓展实体销售渠道,加强足球彩票销售工作,强化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快速提升规模,确保市场占有率,促进湖北体育彩票跨越发展。

  四、产业布局与重点规划项目

  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以“两圈两带”为布局重点,形成我省“建设一个核心发展区、夯实两条产业带、建立三个产业联系点、培育四个增长极、建设 N个产业基地和重点规划项目”的“1234+N”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如图 1 所示:

  (十二)建设一个核心发展区

  把武汉定位为湖北省体育产业核心发展区,整合武汉市已有的各项资源优势,挖掘增长潜力,建立和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通过创建体育赛事活动中心、全国体质健康云数据中心、赛车航空运动产业中心和体育产业研究开发与创新中心等四大产业中心,并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成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使武汉市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引擎。

  (十三)夯实两条体育产业带

  1 、西部体育产业带

  主要包括恩施、宜昌、神农架、十堰、襄阳、荆门、荆州等地区。恩施、宜昌、神农架、十堰等地区具有相同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重点发展登山、滑雪、攀岩、越野、漂流、自行车骑行、房车露营和航空运动等体育休闲旅游业和户外运动产业。荆州、荆门重点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用品产业。襄阳重点发展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业。“十三五”期间,通过“恩施民间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宜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十堰武当武术休闲运动基地、神农架滑雪冰雪运动休闲基地、神农架航空体育运动基地建设项目”等项目建设,形成鄂西体育旅游休闲带。通过襄阳奥体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荆门全民健身主题公园、李宁荆门体育工业园、漳河航空运动产业园、京山网球产业基地、荆州奥林匹克体育休闲产业园等规划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西部体育产业的内容,在“十三五”中后期形成西部体育产业带。

  2 、东部体育产业带

  主要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随州等地区。黄石、仙桃、潜江等地区主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用品业,鄂州主要发展水上、高尔夫等高端运动休闲业,咸宁、黄冈、孝感、随州重点发展户外运动和体育文化旅游业。尽快完成“红莲湖高尔夫运动休闲基地、鄂州大梁子湖运动休闲度假基地、鄂州爱飞客综合体项目、黄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咸宁潜山温泉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孝感龙王恨垂钓产业运动基地、仙桃体操产业园、黄冈英山县健身户外休闲体育产业园等规划项目,形成东部体育产业带。

  (十四)建立三个产业联系点

  以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据,建立武汉市国家级体育产业联系点和襄阳、宜昌两个省级体育产业联系点,发挥“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在带动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

  1 、武汉市国家级体育产业联系点

  围绕武汉市体育产业核心发展区建设,以职业足球、网球为突破口,依托武汉体育中心和武汉网球中心,打造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武汉国际马拉松、WTA 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赛马节、武汉渡江节等品牌赛事,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赛事活动中心;以 “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城市”的研究和建设为抓手,将“江城E 家”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育惠民与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助力智慧城市发展;依托武汉现有的工业基础,建成赛车、航空运动产业中心,推动汽车、航空制造业和体育产业的双赢发展;发挥武汉地区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大学科研优势,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依托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建立产业研究中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依托光谷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发展电子竞技产业。

  2 、襄阳市省级体育产业联系点

  以襄阳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市中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等大中型体育场馆,以及岘山森林公园健身广场等便民型场地设施建设为契机,夯实公共体育服务基础,扎实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及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服务业,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创立省级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引领全省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启动规划建设鱼梁洲运动休闲项目,形成集运动、休闲、生态、文化于一体的体育旅游胜地。依托襄阳市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业基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业,建成全国一流的航空运动装备制造基地。

  3 、宜昌市省级体育产业联系点

  充分利用宜昌市丰富的山水资源,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培训等相关产业融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护性开发山川河流,以宜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百里荒户外运动特色休闲园等重大规划项目为依托,以宜昌国际马拉松、宜昌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宜昌国际龙舟节等重大赛事为支点,大力发展徒步、登山、滑雪、攀岩、越野、漂流、房车和露营等体育休闲旅游业和户外运动产业,把宜昌建设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户外运动产业特色城市。

  (十五)培育四个产业增长极

  1 、鄂东户外运动休闲基地

  发挥咸宁、鄂州、黄冈、黄石等鄂东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户外、水上、航空和高尔夫、温泉度假等业态为主,以健身娱乐、休闲运动项目为辅,并配套餐饮、会议、度假等相关服务,建成融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一流运动休闲度假基地,引领鄂东户外运动休闲业向高端发展。

  2 、荆门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依托李宁品牌效应,兼顾生产、物流、研发一体化,引进世界知名运动品牌,建成中部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引领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快体育用品企业转型升级进程。

  3 、江汉平原航空运动休闲基地

  以航空运动为主,依托荆门漳河露营及航空运动产业园、荆州沙市机场和武汉汉南航空运动产业园,开展多项航空运动服务,打造一个集航空体育表演竞赛、航空历史文化教育、航空培训、飞行表演、休闲娱乐、展览展示、研发制造等为一体的航空运动休闲基地。重点打造荆门和武汉爱飞客综合体项目。围绕打造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常态化会址,建设一类通航机场,在此基础上,完善展示展销厅、航空博物馆、新闻中心等航空赛会设施建设,引进通用飞机、监视系统、航模、无人机等航空产品制造,开展飞机停放、托管、维修等服务,建立机务、场务、消防、导航等保障,将武汉汉南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成中国航空运动产业中心。

  4 、鄂西体育旅游基地

  高水平地建设神农架二期滑雪场工程,积极推进恩施大峡谷极限运动基地、恩施州自驾游基地、恩施州坪坝营国际体育旅游基地、巴东县神农溪高山滑雪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将恩施、神农架打造成鄂西最大的集自然风光、户外运动于一体的体育旅游基地。通过其示范作用,促进体育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我省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上述四个增长极的培育,将形成我省体育产业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四个强有力的增长极,拉动我省体育产业整体结构升级和快速增长。

  (十六)N 个产业基地和重点规划项目

  1 、产业基地

  “十三五”期间,我省规划建设 5 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0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见表一)。这些地区将逐步成为我省体育产业示范区,带动我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2 、重点规划项目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完成二十个重点体育产业规划项目(见表二),以促进我省体育产业规划格局的形成。

  五、主要措施

  (十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精简放权,做好体育产业发展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厘清体育行政部门权力边界,减少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政府组织机构建设,尽快成立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心,全面负责我省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和发展指导工作。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十八)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体育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把体育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保障体育产业重点项目用地,加强财政、税费、土地等政策支持。

  省级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重大赛事(活动)和企业等给予扶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投资,重点支持体育产业小微企业和体育产业孵化,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引导资金的乘数效应,完善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建设,每年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对提供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竞赛表演等服务的社会机构予以支持。

  (十九)加快体育产业重点项目落地

  支持武汉航空运动产业园、光谷体育公园、武汉赛车场、宜昌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百里荒户外运动特色休闲园、孝感华中国际休闲产业商城暨休闲体育文化大观园、黄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神农架滑雪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

  组建湖北省体育产业集团,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形式兼并重组,整合价值链和产业链,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吸引社会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鼓励各地采取战略合作、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与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吸引万达、阿里、乐视、智美等国内大型体育企业落户,共同发展体育产业。创新项目合作方式,积极引入PPP模式支持公共体育设施等项目建设。

  (二十)实施体育产业众创工程

  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体育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大众积极参与体育产业创新创业,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开办体育产业小微企业,不断培育和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依托武汉体育产业研究院、各市州体育中心、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各地现有体育场馆闲置功能用房,完善相关服务,引入专业机构试点建立体育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平台, 支持体育产业创业创新。

  (二十一)鼓励金融资本支持体育产业发展

  鼓励国有企业与有关机构联合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对湖北省的项目进行投资。吸引乐视体育、莱茵体育、智美、光大资本等企业成立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对接湖北体育产业项目库的项目,获得投资的项目可以优先获得湖北省体育产业引导资金。

  支持湖北省体育产业集团直接参股省内体育企业,快速拓展集团业态,助力体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国有银行提高体育产业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扶持有市场潜力的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鼓励成立互联网体育金融平台,通过众筹等形式募集举办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健身休闲、体育用品、体育服装鞋帽、体育旅游等体育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开发群众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培育和壮大体育消费金融市场。每年举办一届“中部体育项目推介会”,确保体育项目的签约率,为资本与各类体育产业项目对接搭建平台。

  (二十二)建立湖北体育产业名录库、项目库、智库

  编制全省体育产业重点企业名录库,开展年度湖北省“体育产业龙头企业”评选活动,将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评选范围。各地应编制本级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并录入全省体育产业项目库,储备一批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力度,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做好投资企业的服务工作,确保投资项目尽快投产。依托光谷产权交易所,推进赛事活动、无形资产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通过市场公开流转,加大对体育产业资源、体育无形资产和体育产业项目推介力度。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密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充分发挥我省体育科教优势,培养与引进体育产业领军和专业人才,建立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智库,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全省体育产业报告制度,每年发布全省年度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各市(州)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年度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二十三)推进运动项目产业化运作

  继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直属单位发展观念,树立产业思维,建立大产业观,整合、放开体育系统资源,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和发展部分群众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市场化道路,从产业入手发展运动项目,从运动项目的培训、业余赛事、高水平联赛、市场推广、媒体转播、场地设施、运动项目装备等全产业链开发运动项目市场价值,大力挖掘运动项目的市场价值,实现运动项目产业化运作,丰富体育服务内容供给。积极推进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全省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实施管办分离,推进运动项目协会与体育政府部门脱钩,加快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进程,依托运动项目协会推进运动项目市场化运作,借助社会力量推进运动项目市场化发展,丰富体育服务内容。

  (二十四)打造湖北智慧体育

  积极推进互联网+体育战略,鼓励场馆预订、赛事组织、健身指导、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手机 APP 或微信企业号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提高智慧体育服务水平,引入社会力量搭建全省体育产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体育场馆动态监测系统和全民健康管理系统,提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水平,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打造智慧健身球场,对现有场馆进行软件升级,建立数据中心,提升体育场馆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软件等研发、生产及销售,提升体育健身的智能化水平。

  (二十五)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

  建立并完善《湖北省体育产地基地管理办法》,开展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积极推荐省级体育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在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推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支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与示范引领,调动各地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性,带动全省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全省体育产业布局。

  (二十六)健全体育产业联系点工作机制

  支持武汉市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和襄阳、宜昌省级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体育用品、体育商贸、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地区,探索建立并完善体育产业联系点机制,跟踪产业发展情况,鼓励各联系点创新发展,总结推广成功联系点地区和企业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联系点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与体育企业沟通交流的机制,加大对体育产业从业机构的服务支持力度,服务企业发展。

  (二十七)强化体育产业组织建设

  进一步充实体育产业发展中心力量,建立湖北省体育场馆协会和体育产业协会,支持各地建立体育产业指导机构和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加强体育产业行业组织建设,切实发展行业协会作用,逐步实现行业自律,依托体育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开展龙头企业评选、人才培训、招商引资、企业咨询等各方面工作,为体育产业从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服务水平。按照《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积极推进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动态监测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健身休闲业等重点行业和机构的经济活动状况,反映体育市场动态变化情况,建立体育产业长效统计机制,定期发布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报告,为社会力量投资我省体育产业提供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83596号-2)